品读于连式的人物——《红与黑》读后感
- 2021-02-08 22:20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品读于连式的人物——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本著作,讲了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同时又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这本书题“红”代表红色军装,“黑”代表教士的黑袍,暗示在拿破仑帝国之后的复辟王朝时代一个卑微的贫民子弟要出人头的两种选择。
在读完书后,全文的主要人物于连的一生可谓为“贫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暴露后,枪杀恋人,被判死刑”。从18岁到23岁,短短5年时间,就上了断头台。
我觉得18岁的于连外表英俊,处在青春张狂的阶段,尽管出身贫寒但心高气傲,但他渴望挤入上流社会,然而上流社会只是在餐桌的末端接纳了他,同时在当时的法国,家庭教师在上流社会人眼中宛如仆人,所以这些都有可能是他产生仇恨和厌恶的原因。他其实是受大多数贵族喜爱的,但是当他与“有钱有势烦人同仁”摆席进餐时,觉得一切可享受的华贵都是从穷人手里多来的,那些都是恶俗不堪的奢华物品,是用来显摆的,可以看出他内心想法多,同时有对低阶级者的眷顾。
我认为他丑恶的灵魂,还体现在他的爱情上。他有两次爱情,但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他对德·雷纳耳夫人刚开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去接近,他的奋斗和抗争伤害了大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准许出身低贱的于连跨进他们的营垒。最后贵族和教会勾结,设下圈套,逼德·雷纳耳夫人写告密信揭发于连,使他在地位提升的过程中受挫,致使于连枪伤市长夫人而被推上断头台,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在即将离开时才觉悟了他对德·雷纳耳夫人的真情。但一切都晚了,他为了那些权贵,为了他的野心,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他在与玛特儿小姐恋爱时,也是为了获取个人名利,用同样卑鄙的手段折磨她,最后得到他想要的个人名利。当他在监狱时,玛特儿小姐来看他,他却表现的很冷酷,这就让人感觉玛特儿对他就像一个有价值的人,在失去价值时,也就失去了被他正眼看的权利。这就是于连,一个自私的人。可谓“成,在女人手里,败,也是在女人手里”。
我觉得整部《红与黑》中所有的沉浮升降荣辱兴衰中,都体现了于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的人,但是他还是给我留下了另一个深刻印象的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烈的进取心。因为不管他做的什么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地位很好的名分。
他对拿破仑的敬仰,他对穷人的眷顾,他有他的自尊,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却误入歧途。不得不说在于连身上,隐隐约约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想,这种心理是每一个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有更远大抱负的人们都会有的感受。对于于连,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全部的抱负和野心只能是镜花水月一般,能够渴望,却难以真正触及,而对于我们现在所的这个信息科技制度都非常优越的社会,只要肯努力,成功便不是难事。
对于整本书来说,我觉得《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写得令人有读下去的欲望。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读了红与黑后,我知道了在阶级社会中金钱门第的至高无上,于连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如给他一个舞台,他会锋芒毕露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活在一个复辟的时代,等待他的只有被排挤直至死于阶级的血枪中,他真爱的雷德那夫人,然而为了事业,他不得不选择放弃。而现在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任何目的去讨好任何人,没有必要为讨好其他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因此违背自己内心说话,便成了口不对心的人。所以,我们应脚踏实地做事,真心诚意的对待我们身边的人,不要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做出不符合身份的事。
作者:南阳市油田一中 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