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文化密码——《乡土中国》读后感
- 2021-02-08 19:0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揭秘中国文化密码——《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书,读天下,读人心,也读自己。”
一、每次旅行、出差、返乡,我会带上几本书,然而,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都没能读完,当初怎么带出的,最后又怎么带回去。之所以带上这些书,是因为平时来不及看,但是问题在于既然平常来不及看,外出的时候就会同样来不及。凡是能读完的书从来都来得及,来不及看的书永远都来不及。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个另外,除夕的时候,我在春晚的背景声中读完了这本书,从看到书的第一个字起,就知道这本书必须要读完。
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读到这段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很震惊?当然,费先生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是国民党腐败最严重的时候。贪腐盛行,究其原因,制度上的不完善占很大因素,而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公服从于私、国服务于家”的文化也同样不可忽视。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贪官也是爹娘养的。换句话说,贪腐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当中。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些都是君子追求的境界,士大夫精神并不能有效阻挡“前腐后继”。
在台湾,当地人会说:我绝对不会选谁谁谁,因为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他和我握手,就是为了选票。等他当了总统,他就会忘了当初的承诺。所以我们会选我们的熟人,因为熟人跑不掉,这就是为什么在台湾的县级选举会选很多黑社会大佬的原因。因为大佬跑不掉,他们都是为相亲说话。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搞普选的状况,其实不用想象,看看我们的基层选举就知道是什么样子。
所以,读懂中国,从乡土读起。
三、“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乡土中国》开头的一句话。对于城里人,他们总认为乡下人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一种包含藐视的词汇。可我们曾想过吗,三代以上大家其实大都是农民(乡下人)。费先生从“乡下人”这条跟上,发掘本民族的民族性和社会交往规则。
下面分享几段文章中的原话: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浪。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事件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相比于西方的阶层社会,中国传统社会是圈圈结构的。)
2、都市生活中,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子里藏着本通讯录。在乡土社会中粘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可以有很多个“王大哥”,但是绝对不会认错人。
3、乡土社会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为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木心有句诗说,“你锁了,大家就懂了”。)
4、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的“过去”缩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缩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5、不同于今天的法治社会,乡土社会中的“礼”是每个人都熟习的一种道德。克己复礼,人们靠内在的良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国家强制力。由此看来,礼在乡土社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乡土中国也是个无诉、无警察的社会,这让西方人很震惊)
费孝通(1910-2005)是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乡土中国是1947年出版的,那一年,费先生才37岁,该书是费先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费先生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社会学描述,可以说前无古人。
即便是现在,读起这本书,仍然会会心一笑,因为他所描述的中国,并未过时。
如何理解乡土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概念理解。
一是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今天的法理社会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更有契约精神。
二是差叙格局。即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是从自己推出去的社会关系,就像一轮轮波纹一样。
三是私。传统社会中,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每个人对公与私的划分的伸缩性极强,所以很难对私做出界定,很难做到公私分明,也难忠孝两全。
西方是个人主义的,一方面是平等观念,人人平等,个人不能侵犯他人权益;另一个方面是宪法观念,团队不能抹杀个人。而中国只能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已”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伸缩性和模糊性。费先生曾说,中国没有公关,都是私关,就是搞关系嘛!将生人变成熟人的过程。
四是西方是法治社会,中国是礼治社会。所谓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比如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约定俗成。传统中国是长老政治,难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因为礼和约是模糊的、伸缩的。人人平等从来不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出发点,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
五是家国,国就是扩大的家。
四、从五四运动提出全盘西化,到今天提出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兜了一大圈,今天,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看到糟粕,既要看到均衡,也要看到冲突,这样我们才能进步,与世界同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两侧是地中海和爱琴海,地形高低起伏,加上地中海气候,是不适宜农业的。希腊的城邦社会成了现代公民社会的雏形。而航海又引申出冒险、创新、契约等现代企业精神。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地理决定论有对的一面,一个国家所处区域的环境和天气等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中国也不另外。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有长江和黄河两条大河,同时是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农业,这使得中国成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使得中国成为安土重迁、重传统、重熟人关系、不愿对外开放的乡土中国。
儒家思想讲求三纲五常、注重家庭,注重孝顺。但是弟子规已经无法规范现代中国家庭,半步论语也早已治不了天下。
中国人对于熟人很热情慷慨,饭桌上可为你夹菜,饭后争着买单,但是在陌生人社会,却表现出自私自利。在每家门前,除了鞋子外,会有乱七八糟的杂物,整个公共过道几乎被完全占用,家里面却干净的一尘不染。更不用说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现象了。公共意识是公民社会的基础。
曾经有一位90岁的老太太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走了几千公里路,最后终于到达了美国过会,被成为90老太的长征。她的行为不一定可取,但是身上的所有的这种意识确实非常值得敬佩的,美国联邦法官称赞说,美国民主和法治的进步,就是靠像她这样的千万人推动的。
所以对于真正的法治,不是单靠普法就能实现的,还有最重要的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中国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流动的陌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礼的作用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复杂的法律。但是礼或者乡规民约仍然有它的价值,因为法治管不了所有的事情,比如“老人倒了扶不扶”、“常回家看看”。在中国,承认有些事情是不能用法律来解决的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五、费先生还有另外一本书《生育制度》,对于制度给出了明确的人类学解读:任何制度都对应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制度满足人也制约人,好比与异性结婚,把后代抚养成人,是需要做出牺牲的。生育制度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性生活,二是限制人类的性生活。
乡土中国中的乡土制度也是一样,一方面是为了团结地缘血缘关系,团结乡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范和约束人的。在乡土中国,家族像一家小型保险公司,可以随时提供救助,但是,也是全天候监视,做坏事可以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费先生描述的乡土中国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乡魂却挥之不去。我们在城市复制这乡土中国的各种关系和人伦情感,我们还有面对现实的很多问题。
第一,如何从礼治、人治到法治。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关系,小到个人关系,公司文化,大到国家治理。中国历史上有法家没有法治,因为文化上的乡土中国不可能讲人人平等,有的只是远近亲疏,有的只是差序格局。当然有大义灭亲,但也只是故事,不具有普遍意义。
对中国人来讲,私和公是相对的,在差差序格局里,不同的圈子上面,公和私是合一转换的。国家治理要实现现代化治理,首先从请客送礼做起,比如,可以管住自己不给老师送礼吗?开刀不给医生送红包吗?文化重建,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礼治、人治到法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第二,怎样处理好家庭关系。
传统家庭,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夫妇是配轴,现代家庭反之,夫妇是主轴,子女是中心,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配轴。
今天,西方家庭成为主流,小家庭成为主流,但是由于还是会有婆媳大战的电视剧,原因在于财务不独立。房子需要父母买,父母当然要掺和你的婚事,当然带来了丈母娘需求。乡土中国对中国人的婚姻影响还是很大的。
一是结婚生子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份事业,买房、生孩子,抚养成人,只有一切完成了,你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二是婚姻就是做任务。毕业了找工作、相亲、结婚、生子、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当做一个个通关任务去完成。
三是社交媒体增加了出轨。就像亦舒说的,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结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因为年轻人仍然不能实现自由恋爱。
四是文化是一种从出生就植进你骨子里的东西。你们的父母比你更懂传统文化,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我们的父母。
第三,合作或者找工作是依靠强关系还是弱关系。
有个调查说大学生有四成的工作是靠父母推荐找到的,现在估计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占很大份额。中国是个烟酒消费打过。但中国人未必喜欢烟酒,礼俗的原因占了烟酒消费的第一位,烟酒是情感和关系的润滑剂。
中国就是个人情社会,礼尚往来,社会百业中的打招呼、看关系等,就是乡土社会的延伸。如果你遵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平等、公平、竞争,要求契约精神,那会幢的头破血流。
但是事情正在起变化,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六成的八零后都不在自己的出生地学习和工作。人们找工作或者合作更多的从前关系转向弱关系。
所谓强关系就是家庭成员、同事、同学之间的关系,属于血缘、地缘关系。弱关系就是一面之交,或者是朋友圈的关系。美国就是一个弱关系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认识各行各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办成他想要办的事情。
当然目前中国仍然属于强关系社会,在中国,想要办成事,靠的不是弱关系所能获得信息的广度和多样性,二是强关系所能给的确定而有力的帮助,我们常说的找关系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迟早,中国会转向美国而成为一个弱关系国家。比如人脉重要还是能力重要?没有能力,再硬的关系也难以维系,谁也不会无穷无尽去帮助一个傻瓜,而当你有能力时,关系自然会围拢过来,人脉是结果,不是原因。
最后,乡土社会要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如今,虽然法治覆盖到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但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然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费先生晚年提出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尊和文化重建,是对中国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但这个命题远远未完结。作者: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