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之战——《数字战争》读后感3000字

  • 2021-02-08 10:2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搜索引擎之战——《数字战争》读后感3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简介:《数字战争》作者查尔斯·亚瑟(Charles Arthur),《卫报》资深科技编辑,多次采访过比尔·盖茨,拉里·佩奇,斯蒂夫·乔布斯等人。作者通过对微软与Google间搜索引擎竞争,微软与苹果、Google智能手机竞争,剖析了互联网时代三巨头各自竞争优势及成长逻辑。追寻作者的思路,本文主要分析Google与微软的搜索引擎之战,了解和思考Google崛起之路。

  总结

  Google推出了解决搜索引擎行业痛点的产品,并选择了实现产业链正循环的商业模式,从而推动搜索行业真正爆发。微软与Google之间战争,一方面因为微软对互联网判断失误,在战争开始之前Google已经形成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微软本身因为缺乏互联网基因,无法适应互联网行业发展思路,在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给Google带来大的冲击,最终成就了Google搜索行业的霸主地位。Google不仅成为搜索引擎的龙头,而且推动了搜索引擎行业的爆发。真正成功的公司与行业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搜索引擎时代的到来

  第一代搜索引擎:20世纪末,互联网发展初期,大量的搜索引擎涌现,如雅虎(1994)、MSN(微软,1997)、Alta Vista(康柏,1995)等 ,第一代搜索引擎产品和商业模式如下:

  产品:门户网站 + 搜索框 ;

  商业模式:门户广告,搜索页面广告。下图是雅虎的门户网站和搜索页面。

  但是由于技术及商业模式等原因,第一代搜索引擎存在很多弊端,我们从行业痛点和商用模式两个角度分析下:

  行业痛点:搜索准确性差

  (1)搜索效果差,10次搜索,只有1-2次能够搜索到正确结果;

  (2)垃圾网站和色情网站充斥网络,而搜索引擎却难以自动筛选;

  商业模式:产业链负循环

  (1)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上充斥各种广告,用户体验差;

  (2)搜索页面广告越来越多(前十个搜索结果可能都是广告),一方面用户体验差,另一方面广告效果越来越差,广告价格在下滑。

  结果:搜索引擎搜索不到想要结果,用户体验差,因为网络广告太多,广告效果差,广告单价持续下跌,最终搜索引擎网站赚不到钱,造成整个产业链的负循环。第一代搜索引擎产品和商业模式不能推动搜索行业发展,必将走向死亡。

  第二代搜索引擎:

  1998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发明PageRank技术,该技术通过网络浩瀚的超链接关系来确定一个页面的等级,极大提升了网络搜索的准确性,同年二人成立了Google公司,第二代搜索引擎时代到来。通过Google来分析下第二代搜索引擎的特性:

  产品:搜索框

  商业模式:放弃横幅广告,搜索页面广告,2000年9月推出AdWords(搜索关键词广告) 。

  同样从行业痛点和商业模式来分析第二代搜索引擎:

  行业痛点: 准确快速找到搜索结果

  (1)Google产品要求:准确性和速度,二者同等重要;

  (2)Google十次搜索6、7次准确,比原来十次1、2次准确大幅提升,准确性大幅提升;

  (3)速度方面: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IDC、服务器资源白菜价,Google大规模收购,一举提升自己硬件能力,为搜索服务提供强有力硬件支持。

  商业模式:产业链正循环

  (1)放弃横幅广告,门户页面清洁,用户体验非常好;搜索后第一时间看到搜索结果,同样提升了用户体验。

  (2)AdWords:基于搜索的关键词广告,在搜索页面右侧提供跟搜索关键词相关广告,广告排列根据点击率和出价两个因素决定。这个商业模式对用户有利,用户最想看的广告会排在前面;对广告商有利,广告与搜索内容挂钩,广告效率提高; 最终Google依靠该模式实现盈利,并不断推动搜索技术进步。

  结果:第二代搜索引擎解决了行业痛点,实现产业链正循环,推动了搜索引擎行业的爆发式发展,从而推动搜索引擎时代的到来。

  2、未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争

  1998年至2003年,Google的搜索引擎业务快速成长,几乎没有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那么同期IT行业巨头微软在干嘛呢?为什么没有限制Google的发展呢?

  1998-2002:沉睡的微软

  (1)判断失误:微软认为浏览器是互联网行业入口,而且当时没人觉得搜索业务可以赚钱(第一代搜索引擎不赚钱),所以微软在IE浏览器干掉网景公司,抢占了80%的市场份额后,没有着力发展搜索引擎,自己的MSN网页的搜索引擎技术还是别人的。因此1998-2002年成为了Google搜索引擎业务发展的黄金期,至2003年初Google搜索网页市场份额已经35%,搜索引擎份额约70%,而微软搜索网页份额15%,大幅落后。

  (2)微软没有精力发展搜索引擎业务

  (a)核心产品的更新:把Windows 98和Windows NT融合到同一平台(企业和消费者),就是2001年推出的Windows XP系统;

  (b)反垄断调查:微软因为在浏览器竞争中使用了操作系统垄断优势去竞争(预装),因此1999-2001被反垄断调查,尽管最后处罚不痛不痒,但是严重束缚微软手脚。所以微软在这段时间不敢大规模发展搜索引擎业务。

  Google护城河形成:微软注定失败的战争

  2003年初,微软认识到搜索引擎重要性后,准备全力进军搜索引擎市场,但Google市场地位已经确立 ,护城河已经形成,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我们来分析下Google的护城河:

  (1)搜索引擎:2003年初Google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约70%,搜索引擎具有明显规模和网络效应。用户粘性高:客户对搜索引擎第一要求是准确性,而80%的搜索寻找的是20%关键词,但是决定搜索引擎好坏的是剩下难以统计和预测的80%“长尾”词语的搜索情况,“长尾”词语搜索结果决定了用户的去留,所以编译搜索词量越大,搜索结果越准确,用户体验就越好。2003年时Google索引量达到50亿以上,而微软仅仅才几十万索引,差距巨大。

  (2)ADWORDs:广告系统是通过点击率排名和广告商支付价格来确定广告放置顺序,点击率排名需要通过对用户点击习惯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得到,所以规模越大广告排名有效性就越高,Google70%的市场份额,能够提供市场上最有效关键词搜索广告。这样Google广告的性价比远远高于其他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这是最强的护城河。

  (3)品牌:2001年后,Google品牌在影视剧、生活习惯等场合大量出现,用户已经将搜索与Google相关联。而且911事件中网络崩溃,Google依靠强大的硬件支持能力,正常工作,保证信息流畅传递,极大提高Google的品牌。 Google已经成为用户搜索的首选,成为一种习惯。

  结果:在如此强护城河下,微软大概率走向失败。

  3、互联网基因的重要性

  2003年,微软认识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开始研发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 ,巨人苏醒,战争开始,此时微软唯一胜算只有提供更好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

  2003年2月:微软集结公司最优秀人才,启动Underdog(落水狗)项目,研发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

  2004年7月:微软MSN发布新的页面设计,跟Google页面基本一致;

  2004年11月:微软发布自己的搜索引擎,但刚上市第一天系统就崩溃,此时距Google推出的搜索引擎晚了6年;

  2005年3月:微软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广告业务,比Google晚了5年;

  2007年初:Underdog项目负责人佩恩离开微软,宣告项目失败。

  持续人才流失:从Underdog项目落地后不久就有微软人跳槽至Google,至2005年3月,有超过100名员工跳槽至google,包括首席架构师。

  结果:微软没有推出更优秀的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而且随着人才流失,市场份额差距拉大,微软对Google战争以失败告终,甚至没有给Google带来些微冲击。是什么导致IT的王者如此不堪?

  微软 VS Google:公司对比分析

  (1)组织架构差异

  微软:分工明确,层级严格,产品推行需要严格的报告层层上报,效率低;部门只关心自己业绩,很难相互帮助,协同性差。

  Google:员工可以直接跟领导对接,快速有效推动产品进展;部门沟通便利,实现信息快速传递,问题快速解决。

  (2)文化差异

  微软主业做操作系统、办公产品,产品更新换代慢,但要保证产品质量,稳健是公司最主要品质。

  Google工程师文化,推行个人英雄主义,在高效率组织架构下,工程师作用最大化。

  (3)领导者差异

  微软:2000年后微软管理者逐步由盖茨转变为鲍尔默,鲍尔默是管理专业出身,但对IT行业创新理解不深,对新兴互联网行业发展把握更差。

  Google:比尔盖茨是信息时代拿破仑,继任者并不是鲍尔默而是Google的佩奇和布林,佩奇和布林对互联网的理解是别人难以企及。

  结果:互联网时代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甚至一周就能推出一款新的产品,微软固化组织架构、稳健的企业文化完全跟不上节奏,而Google不论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甚至领导者都完美适应互联网思维,最终Google取得了搜索引擎战争的胜利。这些原因的综合,可以说就是一个公司的基因。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