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生活,追忆旧时光——《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8 06:4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感受新生活,追忆旧时光——《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
文/赵婧丨车沿着曲里拐弯的山路一路匍匐前行,远远可以看到雄浑的黄河顺着山势的盘旋一泻千里,湛蓝的天空飘散着絮花状的白云,车每绕过一个弯,咆哮的黄河像被激怒的雄狮向大山发出威慑的怒吼。依稀可见的挂满玉米、辣椒,刻着精美图案的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小楼,使得先前的冰冷威慑感平缓了许多。车缓慢降速,摇下车窗:“大爷,梁家河还远吗?”一口浓重的陕北口音:“不远了,再前走疴就是了。”憨实的笑容让我们这外来人几度难忘,倍感亲切。和梁家河书中描写的“陕北的冬天给连绵的山峁涂上一层冰冷的灰色,沿途绝少有亮丽的色调,滚滚黄尘时刻提醒山峁多么饥渴”形成鲜明的反差。
一路上枣林不断出现在路边,还能听到阵阵的陕北民歌,一面面小红旗被参差不齐的插在每片林丛的间缝处,一看就知道是当地村民插的。
走进梁家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接地气的陕北窑洞,里面有一盏破旧的煤油灯放在炕头的桌子上,几张习近平主席和当年下乡知青、玩伴离别的合影,一面小的镜子,还有门口墙面上静躺着的水壶。虽然不同肤色、不同着装,不同口音从这儿迈进又走出不知有多少个回合,但只要听了这窑洞里的故事,都会感到那个时代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正如这几日晚上,我静读的《梁家河》里所描述的情景,现实版再现了一遍一样。其实中国最初的崛起之地,也许它就只是一片黄土,许多山崖,一顶苍白无力的苍穹等等组合而成,只是后来在这片黄土地上有了人迹、产生了人烟,有了生命的迹象,从而传承延续了鲜红的血脉,血脉的相连和祖先的世代传承,让我们成为这片黄土地世世代代无法更替的儿孙和守护者。
树高不忘根深,如今,幸福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世世代代绝不会忘本。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进步给梁家河人的生活带来了根深蒂固的转变,但不能改变的仍是他们心中那抹不去的净土——乡愁。走进现实版的梁家河和书中的梁家河如出一辙,被黑布遮住双眼围着撵石转悠的黑驴,还有一口口打水的井,一草一木皆有情,一景一物全写满回忆,装满故事。
十五六岁的习近平,如果在那时那个年龄,应该和我们一样还在学校享受着充盈的校园生活,回到家感受着父母的娇宠和疼爱。然而,一个北京来的没见过“乡村世面”的娃子却要几度面临人生的考验和抉择。有了与同乡饥寒交迫的日子,早出晚归劳作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经过思想斗争和精神洗礼的政治运动的摧残,险些成为战斗的牺牲品,才让习近平有了脱胎换骨的成长,有了一份不同寻常的青年记忆,在幼小心灵里埋下叶对根的缠绵情谊的种粒。然而,在那个年代,和习近平一样选择扎根黄土、甘于奉献的一代人也被习近平主席深深影响着,同时也感动着习近平主席,习近平主席多次称:小小梁家河却隐藏着大大的学问。
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常在新闻、各大网络媒体出现,然而对梁家河那一代人来说,这句话是“京城知青来到梁家河,城市与乡村的对视,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对视......”怎样萌发对农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怎样把自己当成农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不只是需要m.simayi.net思考,更需要长期的实践,习近平和他的同伴早上6点起床上山劳作,日落西山收工,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乡口中那个干活最实在的娃子,然而忍辱负重的习近平当时仍面对着陕北对其父亲的批判,他却用实际行动把这顶帽子终于日渐换成“可教育好的子女”。看来,人民群众的心也是肉长的,只要真情实意对他们,他们就会给你所需要的理解和支持。
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拿我们身边切实感受到的耀州区来说,原先四面靠山的一个小区县,好多村子十分贫穷,信息较为闭塞。经过几年来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加之脱贫攻坚的持久深入,在广袤的土地上,幢幢欧式风格、传统村落聚集式的小别墅风格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远望密集,色彩搭配有凝重、稳练的大气美,有色彩鲜明的时尚风,也有红白相间的夺目。然而三三两两的果农在田间劳作的背影,马路边担架里金灿灿、红扑扑的果子,村子里新建的广场上搭起的舞台子,浓妆艳抹也罢,莺歌燕舞共颂时代发展,秦腔、戏曲让老汉喜上眉梢。因为群众才是生产、生活的实践者,他们更有资格成为见证幸福、享受生活的时代感召者。
如今,习近平离开梁家河40年,始终不忘“根对叶”的情意,总是回去走走,小小梁家河承载着世世代代几辈人的记忆,有割舍不掉的情感,记载了习近平与同乡血汗交织的风霜雨雪。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要乐于奉献,不计得失,严于律己,不断锤炼艰苦奋斗的品质,不断坚定脚踏实地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