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书评2000字
- 2021-02-07 18:36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我们仨读后感书评2000字:
1、“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一句话道出一个年迈老人都痛失至亲的无助,我们仨失散了,家人已不在,家不再是家,只是一个暂居的客栈。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本书,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思念化成如此强大的力量,在现实到梦幻,深入骨髓,又平静如夕,超乎寻常的坚毅和勇敢面对,大多数都颓废了时间,虚伪了人生,离思念越来越远,在未知的不安与焦虑中远目极望,寻找失散的梦魇。
3、钱钟书24岁和杨绛结婚去英国牛津留学,他说自己“拙手笨脚”,此话不假,24岁分不清左右脚、用筷子像小孩一样抓、到了牛津就摔掉了大半颗门牙。想想杨绛真是妻子+保姆角色,她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钟书隔三差五的来汇报做坏事了: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染了房东的桌布;砸了台灯;弄坏了门轴……全靠杨绛出院之后一一修理好。
4、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的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钟书先生笨手拙脚,常常“做坏事”,然后告诉杨绛先生,杨绛先生就会告诉他,“不怕,我会修”,总感觉两个人的身份职能反了。而杨绛先生胆小,一个人不敢走夜路,钟书先生又会交待圆圆要照顾好妈妈。两个人都是文学中的泰山北斗,生活中又像是两个小孩,需要别人的看顾,而圆圆就是那个看顾他们的“老妈子”。反差萌太可爱了。
5、看《我们仨》时我时常会想起清朝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文人夫妻的情调生活,有异曲同工之感。沈复是古文人,生活更讲究,他夫人在夏天,会把茶叶放在荷花蕊里,第二天取出来泡茶,和《红楼梦》特像,感觉那茶定有奇香。而杨钱夫妇在英国待的时间长,饮食习惯已西化,钱钟书最喜欢喝英国的牛奶红茶,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茶叶,“我们用三种上好的茶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特将原文摘录于此,让大家感觉杨绛含而不露的大家闺秀文风,细评之下生活情趣展露无余。“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会给自己的老婆做早餐:烤面包、煎鸡蛋、煮醇香的红茶。杨绛吃过之后一定夸做的非常好,越夸钟书越积极,这就是智慧。
6、这本书内容本来起源于钱媛,应是钱媛为第一人称。但是此时的钱媛已经由于脊椎癌晚期没有余生来写下文了。由她的母亲带着她的遗憾写完这本书。杨绛先生虽改变了以她自己为第一人称书写,但是根据钱媛的思路下去,故可以看到刚开始是记录的是钱媛的出生(与钱媛日记相符),这是母亲爱女儿、尊重女儿的表现。
7、在最后两个人生病之际钟书看到杨绛时还能调侃她以安慰她,看到他们才可以安心入睡;钱媛生病之际写下"牛儿不吃草,欲想报娘恩,故采忘忧花,借此谢娘生"的感人诗词,自己不能进食却还担心母亲吃不饱睡不暖。看得我心头又热又痒。
8、看杨绛先生的照片是慈祥的奶奶样,面带微笑,淡然中透露着亲切可人,无法想象她先后失去女儿跟老伴的十八年光景,是何以煎心熬过来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留下来打扫现场的,的确她做到了,不然没有当下这本满含思念的文集。
9、在这本书里,我领悟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交流,他们爱的动容且不做作,这无疑是家人相处最高的境界。至于时事的动荡,所谓旧社会过来的老先生也远比此番年轻人要从容淡定,这便是至今都仍需钻研恶补的处事心态。
10、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用朴实的语言像我描绘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缩略版的一生。从圆圆呱呱坠地到生命走到尽头,许多事情只从字面去看,不去想,无法体会其隐藏的艰辛,和经历的磨难。但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知足感,一家人能在一起固然美好,每天可以嬉闹一起,悲苦一起,同甘共苦,仿佛再冷的宿舍都有了温度。读后感m.simayi.net而若是一家人分散各地,也可以把零零碎碎的事情记录下来,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个的“石子”,等相聚的时候一起分享,仿佛所有的事依然是共同经历的。
11、也许世间家庭都如此。妈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她的一日三餐,害怕她只有一个人就随便应付着吃饭,不按时吃,或不认真做,吃点挂面就了事了。后来我在大学里,我又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每隔三天就要给她打个电话,问问有没有觉得不舒服,一个人是否无聊,嘱托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反过来,妈妈又会问我在能不能吃得饱,和同事相处能否处的来,叮嘱我不要和别人发生口角,要愉快的相处,认真的工作。我们都是彼此的小孩,要互相照应。
12、种种小事在我们看来是很普通平淡的,可能我还没有到怀旧的年纪,看了这本书我们应该对生活小事都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又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对身边之人都心存感恩之心,没有什么事比得过生老病死。
13、杨绛先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战争,而后新中国成立,三反,文革,所有的苦难在文中都一笔带过,这是一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录,所有的事更贴近于生活,让看到的是更多是一个怀念已逝亲人的老人,哪怕物是人非,一段段往事依然铭记于心。
14、他们远离名利,名利却主动要来找他们,包括江青总指派人来关怀他们,要他们住钓鱼台、出席国宴、任职等等,都被以身体不适为由一一推了,“无官一身轻”,平安渡过“文化大革命”。不仅如此,在文学创作上也远离雷区,不写小说了,用文言文写一百三十多万字的《管锥编》,故意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就是让那些搞运动搞主义的人看不懂,最后还是用繁体字刊印发表。钱钟书是他们家“格物致知”的大文豪,杨绛便是那个睿智含蓄低调的军师。作者:周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