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7 11:22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500字:

  昨天参加了知无知空间的哲学读书会第一期——《存在与时间》导论,其实只读了第一章的第一节。之所以才读了这么少的内容,是因为谌洪果老师为了让大家对哲学、对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有个大概的认识,就这三方面分别帮大家梳理了一遍,也刚好让我这个没有哲学基础的小白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对于哲学,我既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哲学史,也没有详尽地研究过各个派别的哲学大家,那我哪里来的勇气跟大家一起读这本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因为哲学一直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是没有专门去定义没有系统地探索,但是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因为不同的人生哲学而导致不同。还有一点就是谌老师的鼓励:即使读不懂也是一种懂。于是我似懂非懂地加入了。

  谌老师说,哲学是对生命本身的叩问。尤其是人们已经身在其中却被忽视的生命之问。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人们常听说的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再往大里讲,就是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什么?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通过学习哲学,我们不见得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寻找的过程就是答案本身。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首先海德格尔一位哲学家当中的颠覆者与集大成者。他通过认真研究哲学前辈的思想之后,发现大家对“存在”都避而不谈或者都认为没有谈的必要,于是他又重新将“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提出来。而且海德格尔是在看到了当时西方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处于对文化的关怀和时代的关怀,重新唤醒大家对“存在”问题的领会。

  《存在与时间》是一本可以作为研究“存在之问”与“时间之问”的原点著作,所以即使大家对哲学没有太多了解,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哲学的世界。也许你直到看完这本书也未必见得能明白“存在的意义”,但经历过这一遭的体验那你的思维也已得到了进化。

  那么,何为存在?但凡能够定义出来的答案都不称之为答案。“存在着”又是什么?它是指存在着的存在性,是动态的,但它并不是“存在”。读后感如同余华所说的“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活着,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活”。“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中的“to be”就是“去做,去成为自己,去在”的意思。人在一个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对“存在”的理解要将其置于“时间”的境遇中。我们都是向着“存在”而生就像“向死而生”一样。

  导论的第一章第一节“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中,海德格尔讨论了历史上对于“存在”的三个成见:1、存在是最普遍的;2、存在不可定义;3、存在是自明的。正是因为大家认为“存在是普遍的”,所以觉得“存在不可定义”,因此认为“存在是自明的”。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或者领会,取决于我们对“存在”的提问方式。也就是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如何提问。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人问一个男人:你有多少钱?你有几套房子?那这个女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不言自明了。对于“存在”的理解就是每个人存在的方式,即“存在从来都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理解是在解释之前发生的。每个人的理解都带有偏见的被异化的意识形态。所以说孩子上天国比成人更容易,因为孩子对存在的体验最真切最准确,因为他们没有被“形而上学”所污染。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偏见与常识所异化的时代。譬如:尽管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做“学问”,但我们切实执行的却是做“学答”。

  仔细回顾一下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几乎没有老师教导过我们要学会提问,而只是一味地让我们记住答案。所以,我现在让孩子每天向老师提出一个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对孩子说,不会提问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作者:米三古余月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