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优秀的绵羊》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 2021-02-07 06:41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读书之《优秀的绵羊》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先用旧的我来回答以上的几个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就是去学校读书,学一些知识点。为什么要读大学?做一个有学历的青年,能在社会里谋得一份好一些的工作。大学如何帮我找自我,如何教我独立思考,如何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这几个问题,直至大学毕业都根本没想过,只是在不停接受听到看到的观点,但是没有思辨能力。只想有一份工作让自己能体面一点的活在这片土地上。我的大学,在谈恋爱,在看港剧,在逃课,在考前临时抱佛脚,没有深度阅读,没有思考过那些宏大的、哲学的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大四的时候,有一天听到同学说,大学是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与人格的关键时期,如雷贯耳,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可现在已经晚了。“晚了”,便让它成为了众多听过的道理的其中一句。

  我的大学,充斥着肤浅的快乐与肤浅的焦虑。

  其实,永远都不晚。现在的我,来尝试回答以上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全人,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是有技能的,有教养的世界公民。读大学,一方面是作为社会人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在未成年以前,很多书和道理还看不懂;而大学的几年,正是从一个孩子过渡到成人的时期,可以有集中的不被打扰的纯粹的时间去阅读,去理解,去尝试,去发掘自己喜欢什么,去构造自己的三观体系。

  教育,是要培养我们交流思想的能力,首先要有可以交流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从哪里来,要从广泛的阅读里,从生活的体验里来,读各科各家观点,塑造自己的认知,不仅有交流思想的能力,也能有分辨价值与做出判断的能力。

  我常在想,那些看起来自带光芒的人,是因为他们自信,不一定是长得漂亮,而是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想办法知道怎么去做,再而坚定地去执行。 如果脑袋里是迷茫的浆糊,眼神要如何清澈?

  如果是要准备见大姐,见西西,见樱桃姐,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穿着吗?不,没有可以与她们对等交流的思想,才让我相见形拙。读后感我们的大学招生录取标准支撑起了整个教育系统,或者说教育围绕着招生而运转。我们常说高考这个指挥棒,其实它只是为我们的教育体制设计背上了荆条,关键的还是大学需要录取什么样的人。

  中国的高等教育因为在20世纪中叶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实用主义,到今天都还是技能培训或者专业优先的现状,它要求筛选的就是学习成绩好的人。虽然不乏有北大清华复旦中大等高校在探索通识教育,但毕竟还不成熟,范围还很小,而且在高校中全面普及暂时还是不现实的,甚至有专家认为只要一流大学培养好全人即可,对此我保持怀疑态度。

  广大的家长和学生,还是要在“国内教育”与“出国”两条路上选定一条,然后在各自的框架下去“培养”孩子符合他们的招收标准。国内教育,就意味着学业压力下的应试教育;出国,意味着各种项目与活动压力下的应试教育。

  我们今天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以后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作者: 娇娇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