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 2021-02-07 05:32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怎样才能和群众融为一体?怎样才能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怎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考虑?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采访实录的方式,通过采访当年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从采访中感受到习近平当年肯吃苦、敢争先的精神,深刻地了解到了四十年前的生活。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幸福时期,没有过知青生活的体验,更是无法体会到当年的苦。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了解到了当年更为真实的生活状况,一方面使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安逸生活,另一方面,也让我对如何真正的将自己融入群众,为群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书中曾经说过,在农村有“四关”,分别是“跳蚤关”“饮食关”“思想关”“劳动关”。而每一个在农村插队的人,都有过这难忘的经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时候,也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我相信,那段难忘的经历一定给他的青年时期乃至未来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础。在那里,他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有很好的体现。只有那些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人,才会具备坚毅的品格,才会在日后遇到困难或困境的时候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拥有勇敢迈出一步的勇气。我想,这一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具有很深的鼓舞作用。

  书中赵华安在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学习情况时这样说道“在窑洞里的时候,近平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从这一段会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知识的热爱,对于学习的积极。在当今这个社会,有部分人认为,读书掌握知识不如毕业直接工作有用处。这种观点是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浮躁,在喧嚣中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

  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就如同水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知识,没有理论的支持,我们则无法很全面地去看待问题。知识对于这个社会来说,读后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全面的理论知识,才能够促进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读书的“痴迷”,正是我们今天大学生身上所缺少的内容。我们应该牢记自己当初走进大学的初心,将有限的时间放在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上。

  “不管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之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还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王宪平在对习近平总书记插队7年的影响评价中这样答道。

  这简短的几句话,对于我们的未来起到了很深的启发和指引作用。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要树立坚定地思想信念,并且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还要具有甘愿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价值最大化,为身边的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放眼当下,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优秀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作为全市大学生志愿者代表之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求索荣誉学院2015级学姐王颖。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在她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志愿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品质。同样,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优秀榜样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相信在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漫漫长路中,会吸收她们身上的优点不断前行,到达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望未来,作为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我们要不断汲取知识,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为班级,为学院,为学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在洒满阳光的道路上前行。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校内外的各种公益活动,用自身的行动践行中国梦,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强国梦而不断奋斗。作者:傅钰清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