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 2021-02-07 03:31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孤独来自欲望——《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最近这段时间终于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所以用“终于”这个词,是因为之前不是一次地接触过这本书,第一次是纯粹的听说这本书出名而来,被作者反复使用的人名打败;第二次是尝试着听电子书,依旧被人名打败。现在回想起来,前两次的浅尝辄止,应该不只是人名的问题,还有心态上的问题。就如同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最热书评说的一样,当你看不进去这本书时,请不要看,这不是书的问题,也不是你的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一次重新庄重的买了实体书,还拖朋友从国内背过来,仪式感足足的,就是为了再次挑战这本书。很高兴,最近能有大段时间看书,也终于,真正看完这本书了,也在看完第二遍之后,敢于写点感想。

  《百年孤独》的书名源于梅尔吉亚德斯与奥雷里亚诺第二讲解世间万物谈及手稿时所说的那句话:“不到一百年,就不该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p164

  梅尔吉亚德斯是小说中预言家一般的角色,似乎也就是作家马尔克斯自己在小说中的化身。他在整个布恩迪亚家族覆灭之前就已经预言了整个家族几代人100年的命运,他早就看穿了伴随着这个家族与生俱来的孤独,发现了几代人无论如何都不能逃避的命运的轮回。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家族每个人自身的孤独、与孤独奋斗的方式,表达出孤独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观点。孤独,是人类这种社群性动物天生的属性。我们在独自一人时,会感到孤独;在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有孤独感。孤独,与我们有朋友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孤独,是一种一直存在的、无法靡灭的感觉。

  那么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就是这么凭空出现、无法破解的吗?

  马尔克斯表达出一种自己观点,即孤独来源于欲望。他通过描绘家族中每个人与孤独奋斗的方式,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溯源而上,找寻造成孤独的原因。最终究根结底,似乎这一切是来源于每个人的欲望。孤独来源于欲望,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这也就导致了孤独的不可避免。欲望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造成孤独的表现形式同样是千变万化的。

  书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孤独:

  老爹的孤独是因为他穷极一生看不到头的科学梦,为此他终日忙于探索,一度现实虚幻不分;老太太乌尔苏拉是为了她的近亲婚姻的恐惧,为此她每日忙碌不停歇;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与他老婆丽贝卡是为了纯粹的人欲,他们沉沦在荷尔蒙之间,以为性能够满足一切(这一段我是真的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写的如此复杂?详情见p118,我个人感觉是何塞·阿尔卡蒂奥用自己的性命救下了弟弟奥雷里亚诺上校,以至于他死后满身的无论如何不能掩盖的火药味都是来自于原本应该属于奥雷里亚诺上校身上的子弹。);上校奥雷里亚诺的孤独源于他纯粹、罪恶的自大,他是一个没有爱人能力的人。发动战争、打着为自由而战的旗号,实际上是他为了战胜自己的孤独的借口;阿玛兰旦的孤独来自她面对爱情的胆怯以及因为嫉妒犯下的错误的悔恨;军官阿尔卡蒂奥因为权力的美妙;小女儿雷梅苔丝的美丽容颜就是她孤独的本质。

  书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咋看之下,他们都是不同的。可是,仔细深究,这几种孤独似乎还能分出不同类别来。就如同我一直吐槽的姓名问题,书中布恩迪亚家族所有男性只有两个名字:奥雷里亚诺与何塞·阿尔卡蒂奥。

  所有的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用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的话来说,他们的洞察力都可以实体化,从而可以移动物体。读后感他们的孤独都是一种无畏的自大,通过对权力的向往、追求来展现;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他们面对孤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头扎进性与欲之间,沉迷其中来躲避孤独。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作者一再的用相同的人名来命名书中的角色。马尔克斯就是希望通过这不断的重复,让读者生出一种重复感、相似感、命运的捉弄感以及轮回感。就比如我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看到人物的名字有何塞·阿尔卡蒂奥,我就知道他一定跟荷尔蒙分不开。

  这本书也以魔幻现实主义描写而出名,毕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生活中,是什么能体现出生活的气息?常常是很多我们在常规时间下忽略的细节,比如阳光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因为时间缓慢,我们往往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魔幻现实主义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通过加快时间的前进,让我们在书中更强烈的感受到生活。

  书中多处的魔幻现实主义描写表面上透着荒诞、怪诞,实则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最能反映生活现实的细节加以夸大,来展现生活气息。比如永远存在的小黄花,不断生长的水苔,腐蚀地板的白蚁等等。

  书中很多细节的描写也是颇有灵气,很多细节展现出大师深厚的功力。比如雷里亚诺上校行刑的这一部分作者写得十分的有味道。不仅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更是在不经意间的细节凸显出人生的嬉笑。

  他的母亲乌尔苏拉在行刑前见他最后一面结束的时候,还在嘱咐他的儿子用热石头贴到腋窝下祛除疖子,这场景看似可笑,毕竟儿子是将死之人,再关注这些小的细节已然无味,可是仔细想想,也就是在这细节之中才能感受到母爱——母爱就是哪怕儿子死前,为了能让儿子舒服一点,也会尽量的多去关心儿子。

  上校一般在大事发生之前,都会受到启示。这次行刑,上校自以为也会受到启示,然而一直到行刑前,都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最终,在行刑终于订下来,行刑队员来喊睡梦中的上校出来受刑时,上校才说:“我正梦见疖子都破了。”就在这一句玩笑话中,上校说出了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即他不畏惧死亡。

  当然,最终上校也是没有死,因为行刑队员们都十分畏惧马孔多的居民,生怕他们在杀掉上校后,愤怒的村民们会把他们都杀掉。因此他们一直拖沓,还好这时何塞·阿尔卡蒂奥站了出来,因此也有了下面这一句搞笑的话:“请别开枪,”上尉对何塞·阿尔卡蒂奥说,“您一定是上帝派来的。”此后,行刑队队员便释放了上校,跟着上校一起造反了。

  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孤独与寂寞的区别。人,社会性群居动物,无可避免的,总是会寂寞。但这寂寞并不是书中所说的孤独。

  寂寞,可能是人受困于体内多种激素的作用,亦或是很久没有与精神层面相似的人交流,从而会产生的短暂的情绪。比如,怀才不遇是一种寂寞,事业受困是一种寂寞,没有男女朋友也是一种寂寞。这种情绪,往往是很容易驱散的。怀才不遇,我们就要多出去走走,说不定就遇上伯乐了;工作不顺利,想法子解决,总是能够解决的;同样的,没有男女朋友,多认识一些人,也就有更大的概率脱单。

  孤独则不是以上说的情况。孤独,是无法摆脱的。孤独是,当你拥有很多好朋友、知心好友时,你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的、与他人没有连接的感受;是你工作顺利,万事顺心时,似乎没有缺什么,却总是觉着还少点什么的感觉;是你哪怕有着知心的伴侣,却还是觉得有些时候她不懂你。

  当明白区别之后,我们就能减少混淆孤独与寂寞的可能,特别是当下快节奏、浮躁的社会更容易让我们犯错。比如,当你没有男女朋友时,你可以说寂寞。当你有了男女朋友时,你仍有可能,的确是因为你的另一半不懂你,说你寂寞。但当你的另一半很懂你,对你很好时,你就不能再说你寂寞了。你可以说有时候你仍感到孤独,但你不能够再拿着孤独当幌子,做出对不起另一半的事情,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不能怪罪于你的另一半。

  人的一生,大约也就百年。认清孤独的与生俱来、不可避免,会让我们很多时候免于孤独带来的寂寞情绪的扰乱,从而更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

  生而为人,孤独光荣。作者:飞机上的约翰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