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7 02:58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先生》读后感2000字:

  初次听说《先生》这本书是孙殿镔校长的大力推荐。他言辞凿凿,对这本书推崇有加。初读这本书是在2014年的暑假,可能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原因吧,我没有感觉到别人所说的书的枯燥,反而多了份亲切。那时做了一些摘抄,心灵受到了些震动,却不敢提笔写下心中的感悟,生怕在各位先生面前班门弄斧,有伤读书人的称呼。再读《先生》这本书是在2018年的寒假,除了再次接受心灵的洗礼,斗胆写下点感受,算是表达对诸位先生的敬意。

  “先生”本是出生在前的意思。

  “先生”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出生在前者,自然年岁较长,经历较多,知识较广,所以“先生”就用来指年长又有知识的人了,也是能够成为后生晚辈老师的人。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本书中的“先生”二字保持了这层基本含义。正像邓康延在“序”中所言:“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却又是个能遥想到鞠躬的场景。”

  民国在我的心中的影像是模糊,记忆里只有动荡,在民国历史的舞台上,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旦净末丑轮番出演,国弱民贫。于是在一个个风雨动荡的时代里,先生们如星辰一样冉冉而升,用他们那宛如灯塔的光芒照亮了当时的黑暗,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华夏指出未来的方向,影响着一代代的学子。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位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一个个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深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虽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努力投身于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的名字,大都在上学期间接触过,其中有几位,老师在授课时曾极力推崇,让我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再次近距离了解他们的事迹,更增加了发自肺腑的崇敬!

  在十位先生中,有三位致力于平民教育。他们分别是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世界上最宝贵的矿藏就是“脑矿”,而平民教育是开发“脑矿”最为简单、最为实用的教育。

  在这十位宛如灯塔的伟大的先生中,我最敬佩的还是他——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是我在大学期间早就熟识的,而晏阳初的事迹却知之甚少。“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读后感为了造就素质更好的人民,39岁的耶鲁博士晏阳初,主动将自己的家庭下放到河北定县的农村,一个很土、没有咖啡时就把包谷面弄糊了替代的地方,通过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健康力、生产力、组织力,来战胜“愚”“穷”“弱”“私”四大顽疾。他坚信只有穷人富足起来了,这个国家才是安全的。1943年,在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的时候,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道被评为“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194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次会议上,以中国的平民教育为蓝本,制定了科教文组织的基本教育计划,以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以扫除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目标。

  “这是一个大陆社会至今,陌生的伟人,是我们自家的圣贤。这是一个说不尽的巨人。”晏阳初面对乡村,埋头用尽70年。他不仅致力于中国的乡村教育,而且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民教育服务了一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像布什1989年写给晏阳初99岁寿词所说:“您已使无数人认识到:任何人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您是我们人类的颂歌,是你们同行的楷模。”

  和晏阳初相比,自己显得是如此得渺小。我在乡村从事教育也有十几年之久。和先生的环境比较起来,当然要优越得多。我没有先生的定力,晚自习后,我常常仰望夜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迷失了方向。对学生、对班级我也尽心尽力,却无先生的胸怀和境界。先生的一生,让我仰视!

  当今的社会,已不同于往日,文盲、半文盲几乎不存在了。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能有几人能像先生那样扎根乡村,无怨无悔、奉献一生?

  我非常赞同邓康延对诸位先生一句话的评价:蔡元培“大学教育的长者,小学课本的童心”;胡适“儒雅之河,静水深流”;马相伯“为叫醒中国,自称是叫了一百年的狗”;张伯苓“津门一户南开,进出多少荣辱”;梅贻琦“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竺可桢“时事风云难测,守拙浙大气象”;晏阳初“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陶行知“春风走过,大地知道”;梁漱溟“人生辩论会,诤言独高远”;陈寅恪“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撑着独立自由”。

  他们虽然早已远去,但“他们的背影,是我们民族的正面。”你们都是我的“先生”,是我做人、做学问的楷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个躬。文/张正敏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