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7 00:5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花开在眼前——《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000字:
推荐语:本书带你回顾1978年—2008年中国经济的惊险一跃。作者没有用传统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他说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和悲愤,激荡三十年是会令每一个了解她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
在秋日的北京,吴晓波坐在星巴克里,看人来人往,夕阳西下,他抬头看见秋日猛烈地打在街对面的一座钟楼上,灵感一动,向服务员讨来一支笔和一张纸,写下了《花开在眼前》的歌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情歌,这也是第一财经于2008年推出的纪录片《激荡三十年》的片尾曲。作者说“从1978-2008这三十年的辉煌,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作者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学经济的,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因为要做一个关于中国公司成长之路的课题,从而产生了:要为中国当代企业史留下一些东西的想法,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的挑战。他在书中写到:“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我想多写一点人的命运,我真的找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改革开放伊始,我正值孩提时代,对于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很多事情并没太多感触,仅有的认识或来自父辈、兄长的描述;要么学习历史政治课本;要么观看新闻联播的30秒报道。这本《激荡三十年》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在翻看时,真想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去看那时商场上的刀光剑影,去见证那些企业的兴衰,去感同身受那些出身草莽、甚至野蛮、性格乖张,却又无比坚韧而又勇于博取的企业家们浮浮沉沉的人生。
春天花儿都开了,大家都想出去走走看看,“不负春光,不负卿”。但20世纪80年代的春天并不浪漫,国家像个大保姆,用猪肉票、油票、粮票细心地照顾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在故宫的中国游人不看国宝,不看大殿,久久围观外国游客。那时流行玩一种新玩具---魔方:路上,到处可见绞尽脑汁的人们,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六个面调成相同的颜色。作者说那时中国的经济也很像是这个魔方:出路明明是有的,但是,现实就是有点乱,让人理不出一个头绪。
1984年,我的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喜事儿:我的哥哥考上了大学,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好像当时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来家里来向父母祝贺。那是掩藏了太久的渴望,压抑了太久的梦想,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1984年,也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读后感在中国企业史上,日后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风云一时的人物也在这一年开始了他们的商业生涯。后来,人们将1984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1、邓小平第一次南下抵达深圳,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2、深圳的王石从倒卖玉米到倒卖批文和外汇指标,开始自己的原始积累;3、北京的中关村出现繁荣景象,柳传志和他的团队开始思考“人类没有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4、青岛的张瑞敏一口气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这一砸成就了海尔以“高质量和高服务”取胜的传奇,也开始了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质量意识的觉醒。
1995年马爸爸开始了创业,那时马爸爸还不叫马爸爸,他被叫作“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现在我们才知道这是多么伟大的开端,终于轮到老外来围观了,他们围观中国大妈在菜市场用微信、支付宝买菜。1997年,香港回归,我上了大学,同学们开疯狂地学起C语言编程。历史也很有意思,在这年进入了一个“互联网元年”,丁磊、张朝阳掀起互联网狂潮的起点,这年任正非为华为搞出了《基本法》,这一原则让华为变成了一家前程远大的中国公司。
企业家们在历史的滚滚年轮中创造着不可复制的一页。2008年,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年份,大家期待在不遥远的将来:在世界商业史上,“中国企业”能与“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一样成为世界级的公司。2008年,我也迎接了儿子的到来,开始一轮新的生活。
《激荡三十年》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从1978年的呱呱落地到2008年的三十而立,现在我们知道的很多偶像级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在这30年发展起来的,我们感叹于他们生于那个好时代,但同时也感叹他们的波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容易,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好自己:等……风……来……作者:张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