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7 00:0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完全孤独——读《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1000字:

  完全孤独——这是读完这本书后想到的第一个正式的形容词。

  这是我第二次读村上春树的作品。第一次远在初三,读了那本最著名的《挪威的森林》,首要的印象还是被小黄文段吓到了,都不太敢在班里公然摊开它;更多的,是被其中的疏离和落寞弄得心烦意乱,一面想要谄媚地被它勾引、向它靠近,另一面却叛逆、倔强、踌躇满志地否定那些看起来更接近“矫情”而非“深刻”的文脉和情绪。

  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可以被描述为“明明在写黄文主角却是性冷淡”的要命的情绪,完全孤独的情绪。村上和其他日本作家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与林少华的翻译习惯有关,反正他的书读起来是真的没一点语言障碍,虽然情节也并不太简单,情绪也不是什么好理解好共鸣的大众情绪,但读起来就是顺溜得堪比王朔余华这类中国本土作家。

  但也不是说他的语言风格像中文。确切地说……应该是哪国也不像。只是语言清丽无雕饰,到了一定地步,甚至连原本应是自带的国土文化都给洗掉了。不过,当然,他还是具有着强烈的日本作家色彩,体现在那种日本人写惯了都写不腻的清浅愁绪里。日本人写书,就好像永远关乎“人和人生都是什么啊”的问题,或者直接作结,给出“人就是无法理解彼此而永远作恶的生物”,“人生在世除了死就别无他法了”的定论。

  《1973年的弹子球》这本书亦如此。倒是难得没有提死字,但关于鼠的部分大约也十分接近了,而对配电盘的祭奠也与死亡概念擦边而过。倒难得地没疏远什么人,却不如说是一开始就未曾接近过任何和自己一样的存在。

  只有弹子球机。只有那个被称作“她”的弹子球机。读村上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这不是一个打游戏成瘾的堕落少年除游戏外再无一技之长因此形容枯槁猥琐内心空虚寂寞只想重寻当年荣耀的故事。完全不是。如果是的话,他可以因堕落而杀人放火,因自卑而寻花问柳,因瘾性发作而不择手段、把那台弹子球机搬出来摆在光天化日之下、自己找回当年热血从头再战。但他都没有。弹子球机像他的老友、故人,可以事隔多年再度聚首借酒谈天,但除此之外再也加不进彼此的日程。

  林少华在序中说,故事的主人公除弹子球机之外谁也不爱,连与陪伴那么多日的双胞胎分别时都风淡云轻。但我更是觉得,即使爱了弹子球机也没有差别,“我们拥有的仅仅是很早很早以前死去的时间的残片”。萍水相逢只是擦肩片刻的事情,明明都是烟消云散的终局,这个世界却做出一副勇往直前的样子。

  故事的叙述者像个理性的抑郁症病人,客观不带感情地陈述自己不认为是病症的病症,没有严重到想死的地步,看起来和其他人如出一辙地活着。读后感不知道他是否开心,是否绝望,因为他发出的所有关于“理解不存在”、“生活无意义”的感慨都仅仅只是陈述句,没一个感叹词,没一丝主观色彩。真的理性,到了近乎局外人的程度。可是还是和局外人不一样——要怎么解释“鼠”的存在?那真的不是“我”的潜意识或另一个人格,渴望从这一切无意义之中逃脱,却终究不知下落?

  我、鼠、杰——孤独的单字,有如戴了墨镜一般无法灿烂的心情。正午都像黄昏,在他看来,我们这种踌躇满志,即使满口痛骂或者满面泪痕都不会失去意义的“正常人”们,看起来是不是像懦夫愚人的狂欢。

  其实人与人,每个人之间都有层玻璃,只是它的厚度不好测量,不知道我们到底能否隔着它呼喊而收到回音。不知道是他笔下的少年们装作无人聆听,还是我们面对死寂装作有所耳闻。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