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酒店》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6 23:46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是什么吞噬了无产者?——《小酒店》读后感2000字:
经济思考:酒毒还是剥削
本以为这只是一部消遣的小说,却未想透视了一个社会的黑暗。不禁思考,是什么吞噬了巴黎的劳动者?是什么使一个无产者的身失了态,心失了灵?
是烧酒吗?小说题名小酒店,就是烧酒的所在地,也是堕落的代名词。左拉的自然主义没有放过父亲酒后坠楼而死的古波。他沉迷烧酒,中了酒毒,这酒毒如洪水猛兽蚕食人的上进心。生产烧酒的蒸馏机在左拉笔下化成了张牙舞爪的、随人的心情变色的怪兽,温柔地、缓慢地将人的躯壳与灵魂撕扯开,蚕食人的品格,直到仅剩虚荣心,乃至无了廉耻。
然而,烧酒背后真正吞噬了无产者的是资本主义下剥削性质的分配制度。原本自给自足、充满希望的生活在一场耗尽家财的施工事故后灰飞烟灭,工人耗费着体力、健康做着富人不愿做的工作,做着即将被机器取代的工作,一个工伤让人失去了劳动能力,也让一个工人看透了劳动力的低贱,生活的折磨,社会的摧残一个人的心灵比身体更先死去。
从劳动者个体来看,一个工人的堕落以他自身价值观不无关系,他看到了劳动者牺牲生命却只能勉强糊口,而资本家工厂主却不劳而获。他看到的,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但由于受教育的不足,视野的狭窄,他的选择不是反抗而是顺从,是怨天尤人与消沉堕落。由于工业革命下机器的推广和分工,在当时的法国乃至西方世界,这些面临被资产阶级工业化生产社会抛弃的无产者、被前途无望打倒的堕落者在社会底层不占少数。酗酒、家暴、挨饿、罢工……他们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血淋淋的真实写照。
在宏观角度,工业革命下的法国还没有完备的、适应经济基础的分配制度。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法、英、德等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开展了以三大工人运动为代表的独立的政治运动,在政治经济的高度展开了与资产阶级争夺权力的斗争,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是他们难以取得成功,工人们依然作为无产者受着资本家的剥削,作为生产力被榨取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
亚当·斯密在研究工资理论后,支持高工资的激励作用,他曾解释道:“充足的劳动报酬,鼓励普通人民增殖,因而鼓励他们勤勉。……丰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进,而生活改善和晚景优裕的愉快希望,使他们愈加努力。所以,高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总是比低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活泼、勤勉和敏捷。”读后感然而在当时的法国,高工资激励并不是共识,也尚未有合适的物质基础。一是工业革命之下制造业中手工劳动者成本的升高,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放弃或降低人工的使用乃大势所趋,资本家也没有足够的善心不惜成本做慈善事业。二是社会最低工资制度的尚未健全。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工资有一定的标准,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即使最低级劳动者的普通工资,似也不能减到这一定标准之下。”然而小说之中的工人们,不满自身劳苦成疾依然食不果腹,却也没有能力、没有意念去改变不公的事实。在此条件之下,选择烧酒、选择罢工也情有可原。而对于社会地位低、工资廉价的女工们,社会上看作“正经”的手工劳动与最“肮脏”的肉体买卖相比生活条件如地下天上,或许这就是少女们甘愿选择灵魂坠落的原因吧。
回看历史,正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博弈造就了现代社会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的诞生。法国作为高福利的欧洲国家,却依然能够做到居民收入差异整体不大,基尼系数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法国实行规范的工资指导与协商制度以及劳动报酬增长机制,高额税收社会分摊金的征收、各类税收优惠以及再分配。法国现在的分配制度值得借鉴,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无产者血淋淋的抗争上的。
人是可以摆脱命运的:
左拉作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整个卢贡马卡尔家族史都被披上了劣根性遗传的阴影。但《小酒店》中的顾奢先生却是个例外,他因为父亲酒毒坠楼而死所以戒酒,是选择“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股清流。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着实不易,但是在现代的中国,出身已经不是影响命运的决定因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每个有梦想的人提供了机会。喊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与大山里的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富翁,努力拼搏与聪明才智都是成功的途径。改革开放这激荡的四十年里,探索创新创业的企业家们就是脱离命运轨道闯出新天地的代表。
总之,小酒店的悲剧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点尘埃,曾经千疮百孔、漏洞百出的上层建筑也被民主与自由的社会替代。完善分配制度,保护劳工权益,健全素质教育,让无产者不再被资本吞噬,手握自己的命运站起来。作者:严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