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阅读十五讲》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6 12:4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作者:王明玉。收到美卢老师工作室寄来的书,内心雀跃不已!但是一看到《审美阅读十五讲》这个书名,心就开始颤抖,担心书里讲述的都是甚为难啃的高深理论。毕竟是第一本不用自己掏钱的名师推荐的专业书籍,内心难免兴奋,还是忍不住充满期待的翻阅起来,直到把序看完后,了解了这本书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还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这才稍微放下心。
这本书共有十五讲,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阐述了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的美学赏析原则和方法,学习的载体既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最珍贵的是作者孙绍振老师信手拈来的大量文本赏析案例,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没错,是不带夸张却带感叹号的“拍案叫绝”!相信,当你发现自己小时候学的很多诗歌散文都白学、白背的时候,你也会是这种反应。
就拿李白那首家喻户晓的经典诗歌《静夜思》来说,还没进入幼儿园的我就已经熟读成诵,加上自己现在还当了几年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这首诗也教了好几遍,但直到读完孙老师的解析后,我才发现,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教学,一直停留在表层的语言文字层面,诗里意脉转折的美妙之处,之前并没有捕捉到。
要把古诗上出美感来,我常常会在诗句理解上下功夫、在吟诵上下功夫、在营造意境上下功夫……最后常常发现依然上不出美感来,反思的方向往往是在教法上找原因、在平时的朗读习惯上找原因、在配乐上找原因……万万没想到,是认知、能力的浅薄导致的文本解读不到位。然后还草草安慰自己,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嘛,能读通读顺就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明白诗里的妙处。
依然以《静夜思》为例。从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们明白,李白看到床头皎洁的月光,不禁怀疑:这么亮这么白的光不像是月光,有没可能是霜啊?第三四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也明白,他抬头看月亮,低下头时却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么,这首诗美在哪里呢?美在第三句,意脉的转折之处:读后感李白抬头看月亮……为什么要看月亮?他本来抬头看月亮是为了搞清楚,这地上又白又亮的光到底是月光还是霜?结果一看到月亮就把刚才的疑惑抛出脑后了,他沉浸在思乡的绵长思绪里,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乡愁不就是这样敏感嘛!
哪怕你无意触动,它也会冒出来。然后再联系李白生平遭遇,我们就可以领着孩子把李白还原出来。“立象以尽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李白写月亮是为了表达什么,什么样的遭遇让他看到月亮时想到的却与我们不同。古诗之美,美在意脉转折处,美在人物还原时!
这就是阅读本书,明白了古典诗歌中意象、意脉、意境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后,带给我关于“致美诗歌”教学的启发。当然,书中像这样令人恍然大悟、瞠目结舌的赏析篇目还有很多,如《下江陵》、《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别康桥》、《死水》等,涉及的解读方法和概念孙老师都阐述的十分具体,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撇开收获不说,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有些章节除了圈圈划划之外,还有自己的阅读笔记,或摘抄、或转述,都是阅读过程的思维痕迹,思考见证。孙老师强大丰厚的文学底蕴令我深深为之震撼,里面作为例子的好多诗歌都是我所喜欢且没有读过的,一边读,一边百度原文,真的很享受!但是小说题材的文本赏析让我读起来略微吃力,大概是因为小时候的阅读大都是基于应试的需要,只读过片段,还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所以读起来不仅容易走神,产生的共鸣也大大减少。感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阅读的浅薄及努力的方向。
最后,真诚地感谢美卢老师推荐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