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第-全面提升学习力》读后感3000字
- 2021-02-06 12:29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按照以往阅读教学学来的经验,拿到一本书会首先看他的名字。正式看正文之前,反而是最神圣最专注的时刻,如同看人一般,我们往往试图通过表面去窥探他的内涵。书名、作者、腰封、评价、自序、他序,往往决定了是否能对这本书提起兴趣,产生真正阅读下去的渴望。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以为只是普通成功学的一个代表,贩卖老生常谈的思维,市面上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书,教人如何转变思维,改变人生,看似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然而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以及往往自己漏洞百出,出的书也仅是沽名钓誉的工具。
倘若是平时在书店看到或者自己不小心买来的书,应该就会止步于此,尘封于书柜做个摆设。
但是这次是一个阅读任务,所以不得不再再去细探,想要了解推荐者的初衷与想法。
根据自己平时看书的经验,我觉得作者的自序以及他序部分才是书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我往往会极其认真的去看他们的序言部分,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以及体会他们的真实想法。
看序言的时候才发现如遇故人,这不是一本成功学,是一本为教师量身定制的,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在课堂上培养下一代的方法论。之所以说如遇故人,是因为我与作者有同样的想法,从为数不多的教学经历以及教学设想出发,我一直认为,只有让学生学会主动式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持续可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学习。
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很少真正如此,即使表面上宣传得天花乱坠,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纷繁复杂,其实大多都是对外宣传的幌子。
为了追求理想中的教育,这几年,我待过深莞两地的公民办学校,也了解过珠三角几乎所有的好学校,一直觉得现实与理想并不是相契合,普遍来看,私立学校想要成功的方法就是靠榨取老师的剩余劳动力,不顾兴趣,不顾爱好的去抓学生,抓他们的课堂,抓他们的课余,抓他们的放学后,不用考虑学生是否会爱上这门课程,只要考试的分数能够让家长满意,便能够继续招生收费。
本以为,私立学校如此,公立学校会有所不同,便去到了深圳的公立,即使经费上比私立学校会更充裕一些,也有一些好的做法与理念,但是整个学校从上到下都没有足够的底气,无法为学生开辟新的道路。依然是私立学校的做法,认为只有不断的抓成绩,才能够迅速的站立,成为名校。但其实我们也能够理解,现行这种教育制度下面只有如此,才能在未来一层一层的考试当中脱颖而出。
但是我依然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为学生肩负黑暗闸门的学校,她需要有足够的自信与底气,培养的是学生能够持续一生的学习力与价值取向,而不是应付所谓的小升初,或者说中高考。如同鲁迅先生所言,肩负黑暗的闸门,放下一代到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一切需要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既有秩序的力量,《思维第一》这一本书的第一章便开始提出传统的三维目标应该改为三层目标,让我看到了作者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独特见解,也确实觉得如今的教案就如作者所说,大多数老师都是在抄写所谓的三维目标,用模棱两可的词语拼凑出一个看似合理的句子,这样子的后果是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显,不突出,不能够落实。但是如果真如房超平老师所说的三层目标。似乎又需要三三得九的具体目标,这似乎跟以往的教案形式会有很大的不同,不知道是否真能够落实下去,还是另有他法。
这本书还为达到具体的三层目标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看上去似乎都万般美好,简简单单的从盲人摸象到按图索骥,但是我认为作者似乎把这所有一切的操作过程建立在了最完美的状况上面,似乎假设学生是完全听话并且遵照执行,但是日常的教学实际过程当中又并非如此。并且在作者的作业布置与提问设计方面都偏向于理科及高年级的学生,个人认为在第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方面似乎没有很大的操作性与借鉴性,但是也提供了一些思路,可能需要以后自己去探索与寻找。
第四章叫我们从全局出发,要有整体意识,第五章告诉我们,要重视各个学科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点,让学生既能够从整体感知,读后感又能够融会贯通,但是作者所举的例子依然是偏向理科及高年级,个人认为这两章的操作实践性并不大,其实我们都能够通过一两句话来总结作者的观点。一是整体,二是联系,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以及在我们以往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培训当中,也有提到或者用到过类似的方法。
我认为第六章与第七章干货较多,作者提到真正的学习,要产生真正的对话,而不是传统课堂的一问一答,学生的答案毫无思维,毫无批判性原则,只是简单的机械反应,之前也有老师这样教过我如何提问与对话。作者提到真正的学习,必须得是主动式学习,创造性学习。
即使我们现在灌输给学生的效率以及收益看起来会好一些,但是都不利于他们的长久发展,作者也提到,常把中高考挂在嘴边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是无能的表现,身为一线老师,有同感的同时也必须要为一线老师们申冤。主动式学习的建构过程,可能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而被动接纳,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来应付随之即来的考试。而如今大部分的学校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评价学生,还是评价老师,都是以考试为准则,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们,哪里能够有足够的底气与时间,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国?
我们知道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但是不知作者是否清楚,老师们是迫于无奈,整个体制,整个系统,以及整个学校没有改变,一线的老师就没有办法改变。没有一个肩负黑暗闸门的系统出现,要出现一个为此肩负的人往往走得异常艰辛。
第八章作者提到要让学生以及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指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第九章给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改革方案,从教学之初的教学设计到教学之后的课堂评价,作者都在这本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指导,算是有始有终吧。但是,作者给出的众多评价准则与要素似乎又让教学评价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形式主义,机械的教学评价也有经常出现在日常教学生活当中,比如某学校规定,语文课堂落实双基环节必须达到20分钟,(或者读10分钟,写10分钟)那么在听课的环节当中,就是会有专门的老师拿出表来计时,看执教者是否用20分钟来完成基础训练,缺乏或者过量都会扣分,个人认为,这种评价方式非常的愚蠢,也非常的可笑,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成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案,而不是为了达到教学准则而进行表演。
作者的后记当中,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知道作者的初心,所有的一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准则,无论我们的教学改革方式怎样变化,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让教师真正的学会教书,让每一个教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负责。
我们也在期待,期待有实效的教学改革方案不只出现在专家的书本之中,期待一线教师能够拥有教学改革的底气,期待学校有能够培养改革的土壤,期待整个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的评价能够多元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