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史》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6 12:28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又意义非凡的秦朝,汉继续在中华大地续写篇章。

  秦汉以来,统一的疆域一直是各朝君王们的追求,和商周的概念与治理方式不同,这次是全新的大一统。秦从西边一个小封地慢慢强大到灭六国四海一,为后世中央集权树立了典范。

  秦体制和制度上的统一,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思想文化历史的扬抑,使我们对先秦的了解少了很多。秦的短暂和乱世,让我们在秦史面前感到扑朔迷离,很多东西都有一层神秘面纱,比如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其渊源就很难追溯。

  汉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朝代,当然,秦、汉、唐、宋,好像都很深远,各领风骚。汉族、汉语、汉字、汉服,等等吧,不太清楚哪些和汉有直接关系,除了唐装,好像其他朝代没有这么多朝代印记,糖可不算。

  书归正传。汉代思想家完备了物质理论:气论。这将会一直影响后人的认识,直到今天。气是整个世界的物质基础。气的凝聚和消散都是自身运动的结果。气可以起到相互感应的中介作用。每一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总体上分为阴阳五行。还有清浊之分,以及非常有名的元气。这个元气太猛了,各家解释都牛。是不是感到气场了。这个理论在当时还是不错的,能用来解释各种各样的事情。

  时代不同,我们只能等待进步。对于这个阴阳,《黄帝内经》是采用的,三阳三阴区分的依据就是阴阳气的程度(不过这个原文应该是唐人补的,拿来作这个阴阳的证据还是偏弱,而且唐人补进来的七大论,加上唯考试论,彻底把中医变成了阴阳五行的传世之作)。这本医学巨著的成书时间还有争论,从内容上看,有些内容是战国时期的,全书应该是在汉代成形,(要不然二十万字,哪儿就写好了,嬴政又那么狠,保不齐就给毁了呢),后代又不断加以修改补充,特别是唐代,直接把五行补进去,使得这本书中不那么重要的五行理论变得强大起来。有了基础的理论,进行推广,这个体系基本就建立起来了。理论指导实践,再不断完善,考虑到最初理论是从实践观察加自己猜想形成的,这种朴素思想好像不唯心吧,偏唯物一些。

  医生在古代的培养过程,在社会的尊崇程度,科学史这本书没有涉及,有机会的话我还要了解了解。

  汉代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还是很直接的,解剖在《灵枢·经水篇》就提出来了。古人求知的欲望、胆识和动手能力是值得称赞的。只是由于后来的思想束缚,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结构变得艰难了,导致中医解剖学的停滞,使得中医理论和人体实际相差越来越远。

  中医对骨骼脏器的认识有对有错,在对血管的认识上,则重点是经络,也就是经脉和络脉。

  本书中关于经络是血管的观点,我很认同。从气的概念开始,血管就应该是气的通道,所以经络就应该是血管,只是对血管的认识剑走偏锋,而且,出现了穴位,以致于经络与血液循环系统彻底分家。金大侠要是少写几本他的前同事的书,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穴那个穴的,估计会好些。那时候,我们同学之间开玩笑,读后感真要点穴的,曾经有一阵子练气功,感觉穴位上热气内涌,后来发现记错了,闹了个笑话。虽然穴位和某些疾病的治疗看起来有关系,但不应是因果关系,有关联并不能说明一切。为什么针灸的时候出血很少呢,我想可能是扎的位置血管少,还有一种可能是皮厚吧。全身经络图是不断修改完善的,不像现在一说中医神奇就是《黄帝内经》怎么怎么说,对中医而言,一直是不断改进之中的,现代人老拿老古董说事儿,不怕古人在九泉之下笑话死脑筋吗?

  汉代对人体关注有很多。认为形体是气的聚合,分营气和卫气,相当于营养身体强健体魄之气和保卫身体健康之气。本书认为古人有可能发现淋巴系统甚至免疫系统的作用,我感觉好像没有这么神奇。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套路,都算是保卫身体,路子不一样啊。

  对病因的认识,是诊疗的根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风为百病之始的论断贯穿医学著作。但是汉代还意识到情绪、习惯、环境等因素对疾病形成的影响。在细菌病因说兴起后,中医的七情六淫受到冲击。作者对中医在情绪病因说方面的贡献持非常肯定的态度,我感觉是中西方的异曲同工,现代医学发展必然会遇到这个问题,中医对这个问题,越说越玄,无法从科学角度探究。以风为最主要病因的六淫致病说,认为疾病是从表及里的,在当时可以解释,于是沿用下来。

  汉代医学对五行并没有那么强调,五运六气出现过,地位不高。但现在认为离开五行就没有中医,一来是后世的错觉,二来是对中医的误解。

  养生、成仙算是医学的延申吧,不建议非要在医学里说。

  我觉得中医的研究者们还是专注于中药的分子水平研究吧。大米的结构组成,受热反应,我们已经从物理化学层面找到答案,尽管对色香味还有很多需要研究,但是已经知道所以然。中药的成分呢,谁能给个化学式,给个在体内的作用过程,至少知道个大概也好,像柳树皮的水杨酸,金鸡纳的奎宁,黄花蒿的青蒿素,不知道什么东西起了作用,把汤药一股脑喝下去的,迷魂汤的成分比较多。中药是几千年来通过大量人体试验进行验证的东西,如果还不迅速研究明白,再出现马兜铃酸那样的方子,真是愧对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中药在成分研究方面的工作,要么是宣传不够,要么是进展太慢,总之,看不到什么突破。我那位研究院的同学,赶紧指导我学习学习,谢了。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