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6 11:48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220-226),陈群和司马懿都被选入了尚书台,历任诸如尚书左仆射(右仆射)、抚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要职。陈群通常伴随曹丕在征伐前线开行台,而司马懿则会在许昌开设后台。曹丕对司马懿信任深厚,比作刘邦出征时留守关中的萧何。
但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与曹丕之间并非全无间隙。222年,曹丕以小过为名,将南阳太守、品鉴人物著名的杨俊逮捕入狱,并逼迫其自杀。司马懿曾请求曹丕宽恕杨俊。次年,鲍勋渎职案发后,钟繇、陈群等重臣也曾恳请曹丕赦免鲍勋。有意思的是,杨俊此前曾高度评价过司马懿“非常之器”,而鲍勋任职的推荐人,正是陈群和司马懿。
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日本京都外国大学教授福原启郎在所著的《晋武帝司马炎》书中提及曹丕在杨俊、鲍勋案的处理时评论认为,曹丕将公权力私权化、私人化,司马懿本人持反对意见。福原启郎认为,汉末大乱之际,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为了实现天下太平而出仕,这种济世情怀也是曹魏政权中的名士所拥有的共同意识。
这样的评论究竟对不对?曹丕器量不大,因私怨而报复他人,史书上有过很多记载,曹植、曹彰这样的曾经争储对手日子很难过,而曹洪作为其族叔,还被报复罢官。但我们显然不能仅仅据此得出曹丕在杨俊、鲍勋等名士涉案的处理中,纯粹挟私报复的结论。
曹操在汉末军阀中崛起,并成为北方的统一者,一方面源自大力提拔曹氏、夏侯氏亲贵,唯才是举选用寒门人才,手下人才辈出,另一方面对于世家人才既提防又使用,比如陈群的政治地位在曹操时期就长期低于其他多位谋士,而司马懿在被曹操强行征辟后,跟杨修一样,并没有真正进入决策核心圈。
曹操统治的后期,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汉献帝有过多次反抗,曹操被封魏公、魏王后,魏国内部也曾出现叛逆事件。这其实是对曹操的警示,换句话说,如果曹氏不能与世家达成妥协,取消唯才是举的人才路线,重归东汉的门第举荐,世家就不会支持曹氏代汉。对于这样的条件交换,曹操没有同意,但他死后,继承人曹丕因为不具备他父亲那样的权威,所以同意了。陈群、司马懿在曹丕统治时期获得的权位,毫无疑问就是上述交换的产物。
要避免世家力量独大,曹丕本可以选择扶持曹氏、夏侯氏宗室。但争储经历使得宗室中最有才华的曹植、曹彰在曹丕年间的政治格局中彻底出局,尽管曹丕提拔了诸如曹真、夏侯尚等远宗亲贵,但力量其实无法跟世家对抗。为什么曹丕即位后长期带兵出征,而不是呆在洛阳或者许昌?其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打败孙吴,而是希望在皇帝的亲自控制下,多给远宗亲贵一些立功、建立权威的机会。
而抓住机会惩处诸如杨俊、鲍勋这样的世家子弟,其实并不是曹丕“以公权处理私怨”,而是在避免与顶级世家交恶、翻脸的前提下,对世家给予的警告和压制。读后感这也是陈群、司马懿出来劝谏曹丕宽恕杨、鲍等人,劝谏无果也没有苦苦坚持的原因。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如果曹丕的统治可以延续10年甚至20年、30年,他扶持的远宗亲贵成长起来,皇帝权威可以成长到再次提拔寒门人才的高度,世家拿皇帝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但是,曹丕只活了40岁。而他的继承人曹叡的统治虽然稍长(13年),却没有留下子嗣(驾崩时36岁)。曹叡驾崩前曾一度有意指定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等远宗亲贵担任新帝(曹芳)的辅政大臣,却在刘放、孙资的干扰下无奈同意了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的安排。历史学界有人猜测,刘放、孙资所为,纯属司马懿等世家代表的遥控。《晋武帝司马炎》这本书也认同这样的猜测。
司马懿被安排与曹爽共同辅政,后者在后来被史学家描绘为草包,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曹爽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成功的压制了司马懿,剥夺了后者的兵权,给予了一个毫无意义的高衔虚职“太傅”。在如此之长的时间内,世家曾经沉默以待,因为曹爽的辅政说到底并没有触犯世家利益。但在后来,当曹爽的表兄夏侯玄(司马师的原配夏侯徽即是夏侯玄之妹)开始以改革者的姿态,讨论修正九品官人法时,司马懿一方开始获得了力量注入。这也是为什么高平陵政变期间,蒋济、陈泰等世家出身的重臣统统站在了司马懿一方的原因。
接下来,在平定所谓的“淮南三叛”期间,世家阵营中对于是否支持司马氏篡魏虽然出现了不同声音,但世家的主要成员对于司马氏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当然,平叛过程之所以顺利完成,这与司马懿长期注重人才培养有关——有意思的是,司马懿选拔人才其实非常类似于曹操,并不过分看重人才出身,邓艾这样的寒门子弟,也获得了发展机会。
《晋武帝司马炎》这本书其实并不限于对司马炎一人的评述,而是从司马氏家族在汉代的演变说起,前半部分重点谈到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活动,后半部分则讲述了司马炎统治期间的诸多昏招所导致其身故后,西晋王朝迅速陷入内乱乃至天下大乱的过程。
司马炎的政治能力、个人器量很可能要高于曹丕,但他并没有经过复杂政治局面的考验。司马昭时期,曹魏王朝已经基本成为了空架子,司马氏的班底完整,世家成员与之心连心。为了吸取曹魏王朝被权臣把持、宗室衰微的教训,司马炎大封司马氏宗室,而为了回馈世家的支持,改朝换代又给了世家子弟以极高的政治地位。可以说,西晋王朝,一开始就是司马家作为盟主,与其他顶级世家建立联盟关系建立的王朝,而政治权力的稀缺性和排斥性决定了这种联盟是不可能长期稳定维系的。
司马炎篡夺曹魏江山后,征伐孙吴战役,立下大功的杜预、王睿等人要么是破落世家的子弟,要么出身寒门,但功劳基本上分派给了其实没有做出过什么贡献的贾充等人。这其实已经预示了西晋王朝的悲剧。
《晋武帝司马炎》一书在谈到司马炎死后,西晋王朝迅速崩溃时也指出,这个统一全国的王朝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就陷入内战和被侵,其实与世家和宗室把持政局导致的政治腐朽有关。晋武帝司马炎曾一度倡导提倡节俭,但在一统全国后,奢靡之风其实已经无法控制,九品官人法其实就是请托和卖官操作,宗室堕落,世家结党,“八王之乱的责任大半要归结于在动乱爆发前去世的晋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