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6 11:43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衰老是衡量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当老人出现摔倒症状,意味着身体正在快速衰老。需要考虑外部照顾介入。而老人之所以不喜欢老人院,很多时候是不喜欢毫无自由和隐私的空间、不喜欢死气沉沉的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从容的与这个世界告别。

  如何打破死气沉沉、没有任何自主性和选择性的常规老人院的环境,为园内添加些许生机可能会提升那些住在里面的老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者列举了美国的一位急诊科医生托马斯,别出心裁地帮助一个养老院引入了2条狗、4只猫、100只鸟和每个房间一盆植物。动物激发了老人的爱心和责任心。照顾其他的小生命,让老年人从被动照顾的人变成了主动照顾者,这样让老年人的心态发生了积极地转变,积极地心态促进了身体的良性运转,带来更多地活动,吃更少的药,互相传递更好的生活经验,从而进入良心循环。

  这是什么原因?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追求此外的事物?因为人们需要赋予自己一个超越生命基本需求本身的意义为理由,证明我们获得有价值。

  其实,这个事例不仅对老年人,对年轻人也有警示意义。任何时候,都要告诉自己:追寻欲望(买买买)会冲昏头脑,迷失自我;追寻内在的成长(学习)能找寻自我,赋予生命积极以意义。男女老少皆如此。

  当老人重症在床,我们究竟何时该努力医治,何时该放弃治疗?这个问题既问医生,也问患者。即使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没有哪位医生能自信地回答这个问题。而在探索与实践中,善终护理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参考方案。在中国,我们称其为临终关怀。

  有时候,接受主动治疗的结果比善终护理的效果还要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求生是每个生命的本能,但过度医疗却让人生不如死,如同轮回地狱般痛苦。而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作者提供的一些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1、善终护理不是无所作为。标准治疗,如手术等,是以牺牲病人短期内的生活质量为前提,优先治疗身体顽疾。善终护理是以维持病人当前的生活质量为前提,保守治疗。两者优先顺序不同。

  2、面对重要疾病,在是否接受大剂量的标准治疗前,先问问自己:为了博取一个活命的机会,我愿意承受多少,以及可以忍受的怎样的生活水平。越具体越好。

  有时候,病人会觉得医生冰冷不近人情,那可能是因为:1、医生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分配给其他病人,所以快速直接告诉你答案;2、这也能够促使病人重新思考自己的底线,毕竟什么都想要是不太可能的。

  面对疾病非常严重的病人,如末期癌症,疾病和治疗带给他们的折磨很可怕。面对生命的终点,作者不得不和父亲进行了一场艰难的谈话——治疗,还是不治疗?养老院,读后感还是在家?需不需要临终关怀?我能想象,这些问题让人心如刀割。我佩服作者的勇气,他还是尝试了在家临终关怀,而他感悟到的是:

  不要为了未来牺牲现在,把今天过到最好,是对病人生命的尊重。

  或许哪一天,我也要做出选择。当父母的生命抵达末端时,让他们舒服一点,疼痛少一点,精神好一点,自主活动多一点,他们就会开心多一点。

  面对死亡,我们如何做出最好的告别?我们真的有面对告别的勇气吗?作者用自己的例子解释了他和父亲最后告别的过程。作为一名资深医生,他说他做的最好的就是用医学之外的知识帮助别人。我想,这大概就是他推崇的“解释型”医生的做法——以病人的身体感受、愿望为中心,关切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书的作者讲述了美国对老年病人过度医疗的现状,抨击了美国医疗过程中不考虑老年病人的心理、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仅仅是让病人保持“活着”的状态的医疗现状。作者认为,当常规治疗失去意义,善终治疗能够帮助老年人在生命最后阶段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尊严感,让他们“好好的活到终点”,保持从容。

  我们生而为人,注定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作者用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病人为中心,引导他们进行“艰难的谈话”,帮助他们过好最后的每一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学到如何帮助最爱的亲人过好最后的时光之外,也明白了:时光一去不复返,珍惜身边人,就是对自己、对生命的最虔诚的敬重。作者:美禄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