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3000字
- 2021-02-06 08:56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乌合之众》读后感3000字!
乌合之众|你是如何被商家“催眠”消费的?
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里的皮匠与裨将谐音,原意为副将,意思是说三个人的智慧胜过一个人,但是人多就一定占据优势吗?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给了我们与常理相反的答案,他认为聚集在一起的人群会变成乌合之众。何谓乌合之众?像乌鸦般聚集在一起的无组织、无纪律、无头脑的群众。《无问西东》中章子怡所饰演的王敏佳,因为对老师不幸的婚姻抱打不平,于是写匿名信警告师母,而后被拆穿与领袖合影多年的谎言,甚至还被称为“特务分子”。
被师母污蔑为勾引别人老公的小三,最终在台上被群众辱骂殴打致毁容,差点丢掉自己的性命。可见影响群体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经过某个人对真相的首次歪曲。然后通过群体流言蜚语的传播幻想以及各种方式的浓缩加工,最终以讹传讹,使原本的真相变得面目全非。
对于群体中某些难以理解的特征,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文质彬彬的个人会成为暴力群体的一份子?为什么在群体中,我们总会冲动地上当受骗?为什么群体会完全听从领导者的指令,哪怕这个指令是荒唐暴力的?
直到我看到这本百年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才找到了关于群体的答案。
《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距今已有125年的历史,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它细致地描述了大众群体的精神和心理特征,深刻揭示了个人和群体这“两种生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差异,开创了群体行为研究的先河。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心理群体: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聚集在一起的很多人(异质成分,暂时现象),出现了一种新特征(受无意识行为支配,自觉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转变,精神结构改变,才智和个性被弱化,异质性被同质性所侵吞)。
简单地说就是,从个人到群体,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是发生了质的改变。
本书共分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群体的特征、影响群体的因素以及典型群体的代表列举。
第一章节介绍了群体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包括:受无意识行为支配;极易轻信言传;情绪单纯夸张(如:冲动、急躁、意见多变、偏执、专横、感情极端);易接受形象思维的引导;缺乏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群体中,情感和行为会相互传染并影响等特征。
群体的特征
第二部分讲述了影响群体的因素。
若想要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就要通过影响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来实现,而影响这部分的因素主要包括:间接因素(群体特征所决定)和直接因素(外在环境影响),其中也包括了领袖的说服手法。
间接因素是群体自身经历所决定的,包括群体的种族、传统文化、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自身所受到的教育等。间接因素如虫啃蚁噬,缓慢而深刻地影响着群体所能接受的引导。
直接因素则包括了周围环境(或氛围)的影响以及领袖的说服手法,周围环境(或氛围)会调动群体的情感和幻想,加上领袖所采用的动员手法,即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也就是用简短有力的语言进行反复强调,从而达到群体内的传染效果。
直接因素如强地震台风,迅速而强烈地引导着群体的情绪和行为。
这里我有深刻的经历体会,大学时参加英语讲座,主持人先是让我们大声地跟读简短有力的俚语,然后播放励志短片,大家都正听得热血沸腾,此时便开始报名课程,我当时也是情绪激动,又看到在场的很多同学都报了名,害怕自己错过名额,于是也赶忙借钱交了1500元。
讲座散去,满腔热血还未恢复平静,但晚上回到宿舍就有些后悔了,开始埋怨自己的冲动,但联系客服却已被拒绝退款。相信你也有过此类的经历吧?在这种氛围中上当受骗,不只是因为自己冲动造成的结果,更是因为引导者利用影响群体的手段使你在被“催眠”的情况下上钩。
说到这里,你也就不难理解那些“另有目的”的讲座甚至传销组织,为什么会那么轻而易举,甚至没有威逼利诱也能轻松地让在场的人“上钩”的原因了。
这就是影响群体的手段,当我们的情绪被煽动时,便不会再用大脑思考,而是只受无意识动机指挥,用脊椎神经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如何防止自己在群体中被骗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交钱或者签字,尤其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有情绪时,无论这情绪是激动、愤怒还是悲伤,总之只要自己带有情绪就不要做出任何决策和行动,直到自己的情绪恢复平静,可以用大脑正常思考的时候,再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行动。
《乌合之众》的第三部分则列举了一些典型群体的代表,如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等。
这里讲述的正是一群普通民众变为暴力群体的真实事件,巴士底狱监狱长遇害一案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1789年7月14日,读后感伟大的法国人民攻占了象征着法国专制王朝集权统治的巴士底狱,掀开了轰轰烈烈(血流成河)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这是我们从历史教课书(或度娘)看到的关于"攻占巴士底狱"这一"伟大"事件的描述。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一事件却有着相当滑稽的可笑画风。
在用大炮轰断了吊桥的铁链后,愤怒的民众冲入巴士底狱。但令民众失望的是,在巴士底狱中既没有找到政治犯,也没有传说中残暴的狱卒。
整个监狱里只有八个人,包括监狱长在内,还有四名做假证件的,两名精神病患者和一位性变态者,而监狱长的日常工作就是看着这四位做假证的并照顾两位病人。
当暴动的人民冲进监狱时,狱长正在替一位精神病患者擦口水,他转过身来示意暴动者们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吓到病患。但情绪被煽动的群体根本不会在意这些,他们并不在意事实真相,围着监狱长进行殴打,任由地放纵着本性的残暴,在躲避的过程中,监狱长撞到一位厨子身上,这名厨子本来也是闲来无事,随着人群凑进来看热闹的。但这时有人提议立即"处死"监狱长,并且由这位被撞了的厨子行刑。厨子起初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但在大家的鼓动下,也相信了这样的行为就是爱国和革命的表现。
于是就借来了一把刀开始慢慢地割这位监狱长的脖子,由于刀比较的钝,第一次没能成功,他又换了一把随身携带的小刀将这位可怜的监狱长杀死。
就这样,这次"伟大的攻占巴士底狱"就这样荒唐地结束了。也许我们很难理解民众的残暴行为,但如果当时你就是群体中的一员,你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
我们服从别人的怂恿,这种情绪会因为来自集体而变得更为强大,杀人者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因为他得到了无数同胞的赞同。
就像那名厨师在众人的鼓动下坚信自己在做正义的事情一样,所有参与犯罪的人,都丝毫没有任何传统的道德压力和法律压制。
也许从中你也能看到香港暴徒的影子,从群体的特征中找到这些原因。可以说,群体是个无名氏,身处于群体中不会承担责任,加上周围群体的鼓动和强烈的暗示,以至于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从而促使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毫不掩饰地发泄出本能欲望。
《乌合之众》这本书虽然是作者对大众心理的产生与运行的经验性探讨,但却深刻而有力地展示了大众「非理性」的心理世界。
群体的影响也不一定只有负面作用,如身先士卒的士兵、英勇献身的将士、集体捐款的群众等,都是正面的行为,像这种个人为了集体牺牲自我利益,做出与人的天性完全相反的倾向,假如没有成为群体的一员,很少会具备这样的能力。
因此对待群体,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没有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菲子在读完这本书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收获,因为它解释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但我们却很难理解的现象,虽然书的内容有点枯燥,但读完后会让你对「群体」这一物种有更深刻的了解。
我是菲子,每周陪你读完一本书,欢迎关注和交流,我们一起自我管理,向上生长。作者:菲子马达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