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解读-《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05:50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贫穷的解读-《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
长久以来对贫穷的衡量标准,一是饥饿,日摄入卡路里在1200以下;二是教育,无法获得基础教育,将时间花费在干活养家上;三是疾病,穷人得不到好的治疗,也不愿意在预防上花钱。
穷人之所以穷,一是家庭环境贫穷;二是缺乏维生技能致穷。家庭环境贫穷,则有缺少足够的营养,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更容易因为疾病死亡,导致生活不幸。现有的社会救助多数是从这三方面入手,提供低价、易获得、免费的食物,提供免费教育,提供免费的疫苗和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来保障卫生安全。但是这三方面的救助,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并不顺利。其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如穷人得到补助,不是增加能量型食物消费,而是转向味道更好的高热高油高脂的食物,来获得及时满足;学生在学校因为贫穷,受同侪压力大,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学习成绩差,往往求学不易;而在疾病方面,一是疾病治疗花费大,穷人难以承担。二是穷人科学知识浅薄,常常拒绝正规医院的治疗,而转向封建迷信,三是预防意识差,不重视接种疫苗、做好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等。
在维生技能方面,穷人的表现同样不佳。一是短视,只重眼前得利。可以说穷人的惯性思维里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并不会认为生活充满希望,更倾向于选择及时享乐;二是信息匮乏,资源是有限的,穷人无法在社会运行网络中,快速搭建个人利益网络,而愈加封闭;三是自我控制过度,造成精力的过度消耗。穷人的财产微薄,对所有消费精打细算,谨慎维持,少有进一步投资的打算。
从社会救助来讲,政策制定者能给穷人什么?充足的食物、免费医疗和疫苗接种、免费教育,不止于此,应该是更全面和可获得的科普知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以及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为个人力量单薄的普通人,自己何尝不是挣扎在生存线上,不至于穷困,但也与富足无缘,所以借此书反思自己的思维死角。读后感一是信息不足。结束学生时代,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除了被动接受娱乐化的资讯、图片外,并没有继续建立知识网,以至于无力反抗生活的一潭死水;二是缺乏长远目标,书中对穷人拒绝储蓄有一段描述是,穷人认为未来遥不可及,储蓄没有价值,不如花掉。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好的住宅,学区、交通、生活便利性,是可以逐步达成的,不能因为高额房价、车价,就放弃对将来的规划;三是理财的第一步就是储蓄。有多少人工作之后一直是月光,是负债状态。钱是可以不花的,而我们早就陷在了消费主义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从拒绝做穷人开始,解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