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800字

  • 2021-02-06 04:53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800字!

  作者:郭湘

  我始终相信,东北这片大地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美学。是人类工业化历史中曾经蓬勃发展,又被快速遗忘的气质。是纪录片《铁西区》里冰冷的轨道,融化的钢铁,是电影《钢的琴》里空旷的厂房,阴郁的天空。是缺了绿色的光谱。

  我来东北,恰十年。这似乎不是一个好的时间。正处于它生命力快速消减的十年。我是因为大连的海留下的。那是一片灰蓝色的大海,金属的颜色,蓝的冷静自持。悬崖峭壁接着海,没有沙滩,站在崖上往下一看,只有白色的浪花拍打着黑色的礁石。

  好像有一种被压抑了的蓬勃的生命力就在这沉默的大地里叫嚣着,翻滚着,想要挣脱出来。

  这两年有一个说法,叫做“东北文艺复兴”。一瞬间,热热闹闹的东北语言类短视频霸占了天下,野狼disco红遍大江南北,是流行文化中最平民的那一类,图个乐呵。但我总想着这些闹哄哄的表象下,是不是有一种有关人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自嘲和逆来顺受。没错,就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气质,同时存在着。比如“东北文艺复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自东北大跃进以来不过区区数十载,何来复兴?复的又是那股子文艺思潮的兴呢?

  我挺喜欢双雪涛的这本《平原上的摩西》。正因为在东北生活了十年,对于他书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感到熟悉。极度口语化的文字风格,厂房,车间,读后感忙着砍人的少年,长大后成为无所事事的大人。被误解的天才被简单粗暴的教育扼杀,最终变成了疯子。人们懵懂的接受着不如意的人生,就像未开化的天真孩童。

  这种意象渐渐和我所生活的90年代重合起来。那是共和国蓬勃发展的青少年,也是我的青少年。那个缺乏法制,消费主义还没有席卷的90年代,像个遇到阻挠就拿酒瓶子往头上咳,愣头青一样只知道向前奔跑的时代。那个时代有种原始的,粗暴的,简单直接的生命力。

  现在深入东北的腹地,我们走到鹤岗,伊春,七台河,双鸭山。看到那些被遗忘的城市。依然有快乐的人群在跳着广场舞,那样开怀。他们的乐观背后是否有被压抑的恐惧和焦虑?我想很可能答案是否定的。东北人是真的乐,乐呵就是乐呵。就像解决冲突的方案是撂酒瓶子开干一样简单。这种快乐可能少了“观”的东西,但这种原始的东西构成了东北人独一无二的气质。

  能用文字的方式将这种粗旷的生命力书写下来也是一件蛮不错的事情。这才让东北作家的文风显得在美学上如此独特吧。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