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04:52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后感1000字!

  作者:池初

  这本书针对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城市规划问题,提出的理论总体上说很难直接套用到他国城市或不同时期的美国城市上。同时,从美国人更信任社群,而对政府有限信任的传统(亨廷顿语)上说,这本书特别注重的居民间联结的表现形式,因为信息技术和老龄化等因素的作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任何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本书对“多样性”这个概念的强调,而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人与人复杂的互动之上的。例如,作者理想中的城市街道旁有足够的居民和商业店铺,全天都有比较活跃的居民互动,似乎有一些发达地区旧城区的影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方都建设了新区或新城,试图建设新产业园区,或疏导旧城区的产业和人口。这些建设是否成功当然要由时间来评判,但它们大多数却都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行人不甚友好。特别是在夏天,一位行人往往要顶着烈日跨过双向多车道的公路和若干个街区,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时,街道本身也非常单调乏味,尤其是在一些空旷的写字楼园区或所谓睡城,往往出现长时段街道无人的情景。在这些地方读者如果能回想起旧城区,往往会感到一丝亲切。

  不过话说回来,本书作者面对的城市与我国21世纪的城市也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所处技术条件。这就带来第二个问题,如何处理随着复杂程度升高而带来的基础设施压力。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居民或业态可能是在长时间里线性增加的,但系统的复杂程度可是指数增加的。尤其是作者写书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比现在还少一部智能手机,信息流量要小得多。现在要想支持一个多样性街区的稳定,需要提供的因素更多,而且往往是软件因素更多。

  讲营销都讲细分市场和精准营销,其实规划和政策也一样。近二十年来,随着房价的火热,我国在不同形势下出台过很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读后感举其荦荦大者,07年到08年,11年到12年,15年到16年都是重要时间节点。不过同样是试图稳定或抑制房价的政策,有的取得了明显效果,有的效果则有待考察。这当然首先与当时的经济形势,尤其是货币形势有关,但另一个同样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些政策是否详细区分了需求。以中国之大,城市人口之复杂,不精细的政策往往与目标南辕北辙。举例而言,提高首付比例到底是否有抑制投机的交易作用?答案我也不知道,各位看官想必每个人答案也不一样。

  最后还有个钱的问题。现在都知道,改造旧城也好,开发新区也好,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从哪来,其实是个治理问题。不过钱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钱不是万能的,最后还要兜回治理问题。这个问题篇幅太大,就不往下引申了。

  依我看,对于当代读者,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在最后一章,如何应对“有序复杂的问题”,或者把“无序复杂的问题”转换为“有序复杂的问题”才是任何行业都面临的挑战。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