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6 00:4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读后感2000字!

  普通读者对明清历史的兴趣往往是被戏说——小说启的蒙。高阳腹笥大富,二月河奇思妙想,都各有一批拥趸。更不用说曹雪芹的架空笔法,牢牢勾住了索隐派们的魂魄。大仲马说,历史不过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钩子。高阳先生对时代人物事件精熟,语言更是雍容淡雅,但是毕竟一幅小说家八卦肚肠。我们一般读者被勾引到了历史真实旁边,却被明清史研究书目之浩如烟海弄得无从入手。毕竟,并不想读明清史的研究生,而只是想对这决定了中国近代命运走向的两个朝代有一些基于史实的了解,有一些对时代精神的整体把握。

  阎崇年先生的《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精妙地切入了这个课题。阎先生治清史卓有成就,选择故宫这个切入点来谈这六百年大有深意。中国的十四世纪到二十世纪,是皇权为唯一重心的历史。并不是说世家史、宗族史、商业史、文化史、物资史不重要,而是中央集权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程度,这紫禁城凌驾于全中国的顶端,对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边疆民族、宗教、教育科举、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考古、历史地理、中外关系每个方面都发生影响。正如解缙为大明门所撰写的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皇帝、皇宫、皇权、皇朝从此至高无上,而政治也更加一分为二,争权夺利的宫廷政治牵动着帝国权贵和精英们的心,对国家的治理则沦落、萎缩成不同派系人手中的砝码。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的架构非常精巧,历史发展是经,皇帝、贵女、权臣、权宦、器物、营造是纬,阎先生有条不紊、纲举目张的铺陈中,明清历史里那一个个著名人物的形象便立了起来,而纷繁复杂的宫闱争斗也明晰了,又着落在我们今天可见可感的实物上。讲到和珅儿媳,乾隆的十公主一生如何极尽荣宠,又如何劫后余生。作者笔调一转,写起了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文物: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蝉,安然地栖息在一片洁白无瑕的玉叶上。蝉是知了,这件珍玩就是“金枝玉叶”,在中国古代特指皇家公主。可见作者的笔调无论多么纵横排阖,始终是以挑剔的现代读者为中心。他知道这本书将会是很多读者去看博物馆、阅读北京城的一个知识支撑。

  阎先生是在百家讲坛节目上千锤百炼出来的人。在电视上,头30秒要把观众抓住,要有悬念,要让人听得懂,跟得上。然而百家讲坛节目的受众和《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书籍的受众并不是同一批人。电视节目的受众欲其讲得透,讲得过瘾,一个人物可以讲几十期。书籍的读者需要信息量的精选,需要结构成体系,需要在看完书以后对这宫墙内在六百年内发生了什么有一个扎实而整体的认知。所以这本书很不好写,要通俗而不庸俗,要有干货而不枯燥,要通透而精要。收视率的残酷造就了阎先生选题上的眼毒。

  全书一百节,是一百个有悬疑、有高光的节点。所选择人物,身世或不凡或曲折,其历史功过多对今人有启发。除了我们熟知的名臣于谦、杨慎,还有我们不那么熟知的贤臣杨士奇、李时勉;除了权臣和珅、索额图,还有刺客陈德、殉国者王懿荣。读后感阎先生也保留了他在电视节目里的直言不讳,铁口直断。一个人的一生,他条分缕析,一二三就总结了。要做到这样的快准稳,非积年的学问底子不能为。每一节的篇幅精悍,在读者正兴趣盎然时往往就戛然而止了,就像西域民歌里唱的,“把我引到了井底下,隔断了绳索你就走啦”。幸好书的绳索都好好的在那儿,正准备作引人进一步寻求真知的向导。它们像希腊神话里,阿德里安娜给忒休斯准备的绳子,让他在米诺陶的迷宫里不会迷路。

  阎先生这本书正是学者给后来者搭手脚架的写法。大部分的章节都提出一个问题:“主少国疑的正统帝怎么做皇帝“,“万历帝究竟有没有酒色财气?”明朝为何在萨尔浒一败涂地?给皇帝当老师是怎样的体验?为什么水利和漕运这么重要?乾隆有汉族血统吗?近代入侵者为什么总是从海上打进来?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要挑逗起读者的好奇心,更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问题取向。思考一个问题,至少要从正反两面搜集证据,进行推理,而相关史实也就牵连起来了。这些问题就如庖丁解牛里的骨头缝隙,是拆解历史之庞然大物的关键所在。然而,读者如果能从问题中推演出新的问题,调转问题角度而得到新的问题,那就真正进入了对历史的深层认知阶段。

  所以,这本《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与其说是投射在故宫宫墙上的全息影像,不如说是宫墙里伸出的一只小手,勾引着读者走入那风云诡谲的时代。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