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00:00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读后感1000字!

  作者:芝麻

  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时,艾希曼拿出“比拉多姿态”称自己为“小齿轮”,旁听的汉娜·阿伦特写《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时头一次提出艾希曼是平庸之恶的观点。那么本书就他到底是“强权下的服从者”还是“骨子里的杀人犯”进行了抽丝剥茧地分析认证。

  书里的内容相当学术(注释以及参考文献近130页),我简单概括为:

  1、“艾希曼的逃亡生活”

  2、“如何捉住一只艾希曼”

  3、“艾希曼到底杀死了多少犹太人”

  4、“剥开艾希曼的洋葱瓣”

  艾希曼是人,具备一切人性的弱点,自私,狂妄,虚荣,对权欲的渴望,恶的人性遇上恶的环境,两下碰撞,恶无穷大。他在指挥屠杀过程中,慢慢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思想逻辑架构,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安慰解释和支持。“阿根廷文稿”、“萨森访谈”公布后,这才摧毁了人们对所谓“螺丝钉”“小齿轮”世界观的同情心理,而这种同情心理曾长年保护着犯下反人类罪行的罪犯。

  “任何想要罔顾一切地排斥和消灭他人的人,都必须充满了对生命怀有敌意的念头,以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卑劣。艾希曼就是这种情况。”1950年,当“乔凡娜C号”蒸汽船驶离热亚那港时,艾希曼恬不知耻地感叹:“从前是犹太人,如今是艾希曼。”这句话暴露了他思想深层次里和犹太人坚决对立的态度,戳穿了后来审判中看似委曲求全滴水不漏的辩护。

  看到第六章时才慢慢明白为什么书名叫《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要是没有阿根廷文稿和谈话录音,在耶路撒冷审判席上的艾希曼是一个积极合作、尊重国际法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包括审讯官和法官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被艾希曼的个人魅力和学识所蒙蔽,就如同汉娜·阿伦特一样,认为他不过是平庸之恶。可是在作者细致还原录音和文稿之后我们才看到一个戴着伪善面具怀揣邪恶理论对犹太人赶尽杀绝的屠杀者浮出水面。1962年6月1号,艾希曼被处决,而这一天恰是悼念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儿童的纪念日。

  艾希曼能一路顺利出逃至阿根廷,得益于地下纳粹协逃网络,这个由特殊利益共同体和强烈意识形态组成的网络内部暗流涌动,不可小觑。读后感彼时在阿根廷,这样的组织也每周开会,所以才留下了艾希曼手稿和录音,而恰好是这些证据把他送上断头台。“对那个拼命写作和为自己辩解的人而言,最大诅咒就是别人反而可以通过他的努力,以他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式彻底阅读他所写出的每一个字。”毕竟能够用手段操弄和用谎言转移人们注意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全人类的任务就是以史为鉴,警惕极端意识形态的萌芽,消灭战争,维护和平。

  ps:173页我反复读了三遍都没整明白,忍无可忍翻到下一页跳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人读到这里已经被一大堆姓名和关系搞得七荤八素的话,应该不难想象战后时期的间谍活动纷乱到了什么地步。被四个强国占领的奥地利更是如此。人们彼此熟悉又彼此怀疑,任何两个人坐在一起喝咖啡,都无法避免有第三者正在监视他们,此外还有第四者已经滲透到了他们三人中间——那一切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架设起间谍设备的大型儿童生日派对。”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