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心理和谐学基础》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5 22:18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创建心理和谐学基础》读后感1000字!
看到《创建心理和谐学基础》这本书,我感觉王启成教授的书与众不同,不是分章进行的,而是分为基础一,基础二到基础十。每一篇像是毕业论文的感觉,因为十多年前,我在河北大学上在职研究生的时候,我的那个导师说,你的毕业论文必须要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关联对象等标题,这样论文才能通过。毕业论文让我伤透了脑筋,因此记忆犹新。
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就几个基础篇章写一下自己了解的内容。
基础一,讲到了心理和谐是什么?与心理健康有什么不同。心理和谐观,即人在行为中通过科学和艺术相结形成的对现实的完善,它既重视外部的整体性,又重视内部的主次与层级,既重视静态,更重视动态,它要求各对象和而不同,但也要求其在较高层面上不同而同,它使人产生舒适感受。提出了行为和谐九大原则、行为和谐操盘手操做模型以及行为和谐自调整操作模型。最后提出了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础二,讲到了创建心理和谐学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具备五个基础条件:哲学基础、方法论基础、价值观取向、实效预期和关键工具;王教授创建心理和谐学具备了这五个基础:完善现实主义思想,科学艺术结合的方法,应用、审美或应用兼审美的价值观倾向,正效能的预期,双螺旋思维,有了这个学科框架肯定有利于人们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基础四讲到了双螺旋思维,它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实践中生成、发现,并经过实践运用、检验总结、和概括而产生的思维形态新概念,它是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结合、启动、运和聚焦问题中体现的人类最高级思维形态。虽然从形态上人类思维可分为六种,但从本质上看人类只有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两种,在两种思维没有结合的情况下最高体现出体式形态,只有这两种思维真正结合运行才能体现出双螺旋形态。通常说的意识流是思维过程而不是形态,同一对象话题,不同思维形态产生的意识流不同。分别对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表格阐述。
对于基础十里面的这个精神抽离法的自我观,我比较感兴趣,一般情况下的普通人群,这个自己就是指凡胎肉身,即身体自我。多数高级人能通过第一级精神抽离,产生精神自我,这个自己就包括了身体自我和精神自我两个部分。少数更高级人通过第二级精神抽离,产生反观自我,这个自己就包括三个部分:低级的身体自我,负责实践行为;高级的精神自我,负责和谐行为构建;更高级的、出局的、高处的反观自我,负责监控、反审。对于这个图我需要进一步体会。
我感觉想要真正看得懂、用的上王教授这本书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读书、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