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珠案》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5 20:53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作者:猫饭
《御珠案》的故事发生在红楼案之前不久,从喧嚣诡异的中元来到了暴雨将至的端午,新系列的“单随从”模式终于轮到了老管家洪亮。追查在热天午后烦闷粘稠的气氛中展开,凶手似乎总是赶在侦探前面布下迷局……古老的河神祭祀是嗜血恶煞还是罪行见证者?传说中皇宫流失的御珠是隐藏民间的宝藏还是故弄玄虚的“麦格芬”?临近关头还在多个嫌疑人之间摇摆的侦探如何锁定真凶?
几部看下来发现高公很是偏爱药商、古董商这样的职业,或是因为由各色毒药、古玩秘器关联的案情本就引人遐想,本作更是全方位全流程等展现了多位与古董有关的“嫌犯”,从店铺掌柜、到收藏家、爱好者乃至中间商、二道贩子,狄公都道出“又是古董生意!老天,与此案相关的每一个人,居然都喜好古董!”
另一个狄公案中常出现的“引子”就是走失的妻子,或是怀疑与人通奸私奔、或是被诱拐侵害、或是牵连出更大的阴谋,本案就通过龙舟鼓手和古董收藏者小妾的死亡事件将为财为情的几种动机关联起来,愈发扑朔迷离。本作整体的布局和节奏就如同故事中等待暴雨降临的闷热夏日,线索如几朵积雨云飘过,看不透包藏的秘密,死亡就像一道闪电打破了之前的计划,憋闷、烦乱的气氛和线索下似乎一直被凶手牵着鼻子走,引而不发,终于在后三分之一篇章里倾盆而下。
其中最精彩的段落就是占全书十分之一篇幅的狄公脑洞分析,一口气条分缕析、层层推导出三个嫌疑人的多种可能,说得狄公“口干舌燥”,恐怕也是几部下来最话痨的高光时刻了。整个脑回路就像奔驰的火车,每遇到一个假定可能就多出一条扳道岔,其中的关卡又包括既定事实和认知事实:比如御珠是否存在,去交易的人是否相信御珠存在,丈夫是否知道妻子的谎言又如何利用了这一谎言,被指使的人是将计就计还是被蒙蔽利用?当狄公缓捋长髯,思考“心中的解释并未超出预期;但是仅仅出于直感就付诸行动,能否算是得当之举?经过严格推断而得出的设想,是否一定会胜过纯粹的直感?或者能否找出一种应对之策,可以同时检验直感与推断呢?”让人想起来福尔摩斯的名言“当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还剩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各种可能性的来回切换心证以很短的篇幅进行高密度推理,节奏好像盖·里奇的《偷拐抢骗》或是《罗拉快跑》一般的剪辑节奏,一路看下来酣畅淋漓,是夏日久侯的一场好雨。
这一部的故事中,开头接续了新系列中直接以匿名凶手内心OS开场的阴森氛围,凶手视角的独白就像江户川乱步的变格私小说和《犯罪心理》高能片头一样的调子;而结尾部分则保持了高公惯有的神秘主义色彩,带入狄公的身份是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保留态度,如同高公传记中所说“他的思想是神秘主义和清晰逻辑的奇特混合物”,同时也是中国本土民俗和西方侦探意趣的融合,一方面是中元节的鬼市、端午节的赛龙舟、看戏、摸骨牌,另一边是现场勘查、法医报告、推理演绎,从黄金案的鬼魂、到湖滨案的水怪、包括这一部的河神娘娘,都是从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异象怪谈切入,以科学推理论证进行“祛魅”,但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时刻之后又保留一丝神秘遐想,代入了三言二拍等小说里善有善报、天道好轮回的道德审判。除此之外,每一部指认凶手的环节并不强调证据的严丝合缝,而是有直觉、顿悟和运气的成分,其中还原场景唤醒记忆的部分也像是《爱德华大夫》里那样的弗洛伊德式心理诊疗。
值得一提的还有新系列中对各色人物投注的笔墨,小人物一点也不“小”。套用论语的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不如说“女子与小人难写”,读后感尤其是男性作家笔下的女人与类型小说里的配角,很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变成“工具人”。但在高公这里,对女人和小人物的塑造反而是光芒四射、饱满动人的,体现出了足够的尊重、理解和对不同身份角色的同理心、想象力。红楼案里的阿虾阿蟹简直可以单独出别传,这一部里孙二娘式的人物梁紫兰就很出彩。我们的狄公继续拉郎配的老本行(不是)见到了这位女英雄,膀大腰圆拳拳到肉,快人快语飞刀快,评论后宫嫔妃“要是老天爷没赏给她们一个鼻子,根本分不清前胸后背”,转述三皇子的话“要给新郎送纯银脚梯,好踩上去够得着你”,武艺高强又憨直可爱的形象一下子矗立眼前,名字却又是反差萌,连狄公都不禁略带佩服地吐槽“梁小姐不可小觑,居然叫什么紫兰,真是岂有此理!”让人想起《权力游戏》里忠心耿耿却也侠骨柔肠的女巨人布蕾妮。
侦探小说初看的魅力在于烧脑的案件和精彩的推理,但时隔多年我们甚至不记得每一部的凶手都是谁,证据和玄机藏在哪里,侦探角色在系列中逐渐成长、丰满的形象性格和人格魅力才是我们钟爱如一的理由,高公不仅塑造了狄公一个,还有性格专长各异的四个随从、以及狡黠市侩或辛酸淳朴的三教九流各种小人物形成的“群星璀璨”的庙堂和江湖,因此才荡气回肠、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