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里的小旅行》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5 20:4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那天,女友(当时还不是)在方所向我介绍《机场的小旅行》这本书。在这之前我是不认识阿兰德波顿这位作家的。记得她说过这是一个英国作家,当看到他的原名里有个de的时候,我发现他好像不是个英国人。通常来说,是德国或者法国的贵族专有的名字。所以百度了一下发现他是瑞士出生(瑞士人大部分是德意志和法兰西民族,这可能会有一些渊源,但我没有详细查究)后来才移居英国的。
我有点忘了当时她说起这本书的原因,可能是我讲到一些关于机场的话题。
我对这本书的名字很感兴趣。机场,通常来说,是旅行出发或者结束的地点,而不是旅行的对象。他选择了在这里旅行,是一个感性的行为,还是带着其他什么目的?你说这是本轻松的书,有很多在机场发生的小故事。所以我想这本书或许带着某些创意,给人一些启发。
通过序来了解作者,我发现他有个愿望。他希望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书,认识到那些他们内心深处早有所感却无法清晰和准确表达出来的东西。我还从他的文字里感受到了每个对文学向往的人的美好意愿,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岁月温柔以待,引起被人的共鸣,也成就自己。
正篇一开始他就说明了写这本书的原由:一家拥有多座机场和掌握许多工业基础设施的公司邀请他为希思罗机场的第五航站楼写一本书。也许他觉得答应这份工作并不十分光彩,他找了一些前人的经历来说服自己帮商人写文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他举例17世纪的哲学家霍布斯,对他的资助人德文郡伯爵在著作里写满溢美之词,并欣然收下伯爵的一个庄园。
他对出境大厅外观的描述是充分想象的,他说:“建筑物如果对自己所克服的困难好不吹嘘张扬,就会产生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优雅的美感。”“屋顶的钢柱,仿佛置身盯着亚麻布,举重若轻的姿态激励着我们以通过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重担。”
有时候看书的享受就在于当看到这样的语句,我也常常会因此受到些影响,联想到了其他事情,思绪会飞到别的地方,就好像是凭空多了一条彩虹般的桥梁,让人走到云的彼端。
在安检区的部分他有两段描述是挺有意思的。
一段是表达创作对客观事实的影响:“王尔德曾说,在詹姆斯惠斯勒开始作画之前,伦敦原本没那么多雾。所以我也不禁纳闷,在雷蒙德卡佛开始写作之前,美国西部各个独立城镇的寂静与哀伤是不是也没那么明显(卡佛的作品揭露洛杉矶与圣菲之间许多小镇的潜在性格)。”
另一段是一个看似严肃的笑话:阿兰德波顿问机场里的一名牧师,旅客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找你。他回答说:“他们来找我,通常是因为找不到路!”后面几个字还加强了语气,似乎表达出一种人类心灵失落的状态。当作者再问他们通常在哪方面找不到路的时候,牧师说:“都是因为找不到厕所。”
对于宗教,我一无所知。但我挺认同牧师说的一段话:“死亡的念头会把我们推向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这种念头会赋予我们勇气,促使我们追求内心所重视的生活方式。”
基督教让西方世界的人拥有信仰,其思想强调财富和德行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向关联。耶稣作为最崇高的人,他在世上终生贫穷。这让我想起《天国王朝》里面的鲍德温四世,他是个麻风病国王,命不久矣。
接着作者在和英国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威利沃尔什的交流里收获了一些对航空业现状的认识,也或多或少的在内心里达成了自己跟航空业的和解:航空公司连续三个月亏损近1.5亿英镑;飞行员和机组人员打算罢工;政府对他的燃料征税;环保人士和英国媒体也对他施加压力……阿兰意识到民航业不是一个有利润的产业,跟他所处的图书出版业很相似。在一个没有获取丰厚利润的情况下,证明自身的不可或缺。
来到了入境大厅,在作者笔下,这是个奇妙乐园的入口。首先在明亮的灯光下感到一阵晕眩,接着映入眼前的是四面八方的标志,一时之间迷失方向的你走在光滑透亮的地板上,看着身边来往的人深浅不同的肤色,困惑于自己所在何处,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感十足的金属声响,被五颜六色的广告环绕包围——一派繁华的景象,让疲惫不堪的返程客人不知所措但又如获新生。恍惚间家乡不再是熟悉的家乡,眼前的那道晨光也显得格外特别,地勤人员相互用母语交谈竟感到陌生。这种奇妙的感受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家乡都是缤纷多元的世界中的其中一员。
最后想说一下书上有两个情侣拥吻的场景,一个出现在出境大厅,另一个是在入境大厅。不同的场景,故事必然是不一样,一个是分别,一个是重逢,遗憾的是作者对他们的了解不够深入(我觉得书中他描述的人物大部分都不够深入,可能他也没多少时间去了解,更多的是根据他们的一些外在呈现或者简单的交流来想象,以此作为衬托,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从他的描写来看,离别的那一段更容易让人留下印象,但我本能倾向于记住重逢那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