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巢痕》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5 16:5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作者:赵客。中国的小说在明清时代繁荣起来,虽然是“稗官野史”,不被旧时士大夫瞧得起,但往往爱谈论批注一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毛纶、毛宗岗评注本,《水浒传》有大才子金圣叹评注,位列四大名著之首、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红楼梦》就更是经“脂砚斋”反复评注。这些评注者并非如当代科学研究的论文一样,只是加以注释。评注者们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创作者,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和需求对小说进行删改。如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文辞上的修饰,调整章节顺序,改动回目;金圣叹更是声称自己的《水浒传》是根据古本来评的,对其进行了腰斩;而《红楼梦》的评者脂砚斋的评语更加清楚的证明他/她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创作者,失去脂砚斋评语的《红楼梦》更加不完整。

  《旧巢痕》这部书,无论从书名还是作者、评者来看,都是一部明清小说。清代魏秀仁曾仿《红楼梦》创作《花月痕》,李亮丞曾作传奇小说《热血痕》。《旧巢痕》的作者是“拙庵居士”,一听就不是现代人的名字。明清时代因为小说属于不入流的文学,很多作者并不愿意署名,故而会杜撰一个名字出来,某某居士也是常见名字类别。评者为“八公山人”,颇似那位个性十足的明皇室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可是却名不见经传。

  “拙庵居士”也好,“八公山人”也罢,都是著名学者金克木玩的障眼法,《旧巢痕》实在是老先生自写自评的自传体小说。全书通过一个小孩子的眼睛,来描绘社会和家庭的巨变。书中的小弟弟聪明、可爱而无知,大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映在他的眼中——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卑微、大哥的辛劳、二哥三哥的懦弱无能、二嫂的不幸、大嫂的善与恶……一个旧式大家庭最终因为大家长大哥的去世在勾心斗角中土崩瓦解。

  历来小说评论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评论表现无遗,化身“八公山人”的金克木先生,在评点中以第三者的身份发挥自己的看法:经过五四洗礼和启蒙的他同情女性的不平等遭遇,支持男女平等;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封建大家庭中的阴暗龌龊,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的糟粕;他暗讽几十年来经历过的政治风波,害人不浅……作为一个评者,他又自讽评者“不过是一个多嘴多舌的插话人罢了。”

  《旧巢痕》的初版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刚刚从沉闷压抑的环境中走出,“伤痕”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叶兆言曾经在《郴江幸自绕郴山》中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学热,和现在不一样……满世界都是‘伤痕’,都是‘问题’,作家一个个像诉苦伸冤的弃妇。……公式化概念化的痕迹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作家们除了苏联作品发现世界上还有诸如《百年孤独》这样的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被禁锢太久的思想肆意绽放,读后感开始了对西方各种“流派”的模仿,形成了所谓“现代派”文学。传统叙事的方式被打破,人物的心理成为小说的重心,相应的社会背景则被弱化。在欧洲19世纪经典小说写作方法都被认为落后的时代,金克木先生竟然反其道行之,故意模仿中国明清小说而作《旧巢痕》,既是一种无声的反对,又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金克木先生同样在《旧巢痕》中表明了自己对待小说创作的态度:“把人物写成个个都只有社会性而无个人性以及反过来只见生物的个人心理活动而不见社会环境作用,两者都未必能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功能。”

  金克木先生的《旧巢痕》,或可归入“风俗小说”下。洪子诚曾在《中国文学1949-1989》中指出“风俗小说”的作者是寻根者,“文学‘寻根’的倡导者主张中国文学应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里,用现代精神来‘重铸’传统。”《旧巢痕》不啻是对文学“寻根”的一种成功尝试——以传统叙事方式为小说,以现代精神来自我评点。

  但金克木先生毕竟是有着“新学”和“旧学”的双重经验,个人层面上未曾出现文化断层。而当代人则已经无所谓“旧学”,传统文化已经断裂多年,并非几个所谓的“国学班”能够恢复,只怕也难写出《旧巢痕》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的寻根之旅仍未结束,且前路茫茫。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