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
- 2021-02-05 13:31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
我读《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的体会
樊沁霖
初读《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觉得比较生涩,国外学者写的书再翻译过来总觉得缺少一种原汁原味,更何况本书作者"野心"很大,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全部上阵,试图全方位的来解读压力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压力,思路宽、思维跳跃性大,让像我这样习惯了读读小杂文、短篇小说的读者总感觉无从下手,几次拿起书本又放下,渐渐就被我束之高阁。机缘巧合,无意中在网络上找到"自控力"的有声读物,便想"看书"不行那就听别人"读书"吧,兴许是夜深人静更适合读书,慢慢的也就看出了一点点门道。
一、理清压力概念—压力与意义挂钩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中,首先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就是它对压力的定义,按照惯常思维,我们总是把压力归入消极的概念,看到压力二字就很容易联想不堪重压、无法喘气的形象。但是作者却站在科学的角度给压力下了新的定义,即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一方面"这个定义足够大,可以涵盖交通阻塞引起的沮丧和失去事物的痛楚",更重要的是这个定义隐含了有关压力的一个重要真相,即"压力和意义无法分割。对不在乎的事情,你不会感到压力;不经受压力,你也无法开创有意义的生活。"
这与我们国家一句老话"无欲则刚"是不谋而合的,没有欲望就能够超然物外,就能不受压力控制,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这一辈人而言,"无欲则刚"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自控力》一书给出的定义无疑有着更广的适应范围。而且"无欲则刚"也不一定代表着人生的理想状态。学生时代压力来自于父母的期待,学习任务重多,想玩又不敢懈怠,生怕成绩不好引起父母不满;参加工作之后,压力来自升迁的意愿,上级的认可、同事的口碑都让人感觉压力倍增。反过来讲,当父母不再寄予厚望或者学生不在乎父母的想法,就容易破罐子破摔,学习一落千丈;当觉得升迁无望,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时,恐怕也难以保持工作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有压力也不一定是坏事。
二、正确认识压力—尝试和压力做朋友
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作者对"和压力做朋友"这个主题进行了延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分为3个小组,A组被灌输"压力有益"的观点,B组采取看电影、听歌等形式放松,C组作为参照组,然后3个组同时去进行压力测试。结果是B、C两组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而A组在压力测试下的表现要明显好过后两个组别,由此可以看出积极面对压力的人才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我们也常说适度的压力产生动力,提倡的也是正视压力、接受压力。结合对压力这个概念的定义,我认为长期保持适度的压力的根源是寻求到"有效而持续的意义",从而找到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前面提到的"破罐子破摔"、"船到码头车到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例子,"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不是父母左右出来的行为,现在我们评判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工作中,无论是革命年代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烈士还是和平年代奉献不止的杨善洲,离开了职务的吸引力还是保持了持久的热情。探寻压力的奥秘,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个严肃的命题,那就是生命应有的意义。
三、消除孤立思维—不做孤独的战士
"情绪低落时,我有觉得别人都比我幸福的倾向""苦苦挣扎时,我有觉得别人一定比我轻松的倾向",这就是孤立思维,我们本能的高估别人的幸福感、低估他人承受的压力与痛苦。这个观点的冲击力很大,长期以来,我们所受的教育一方面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脆弱是可耻的;另一方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弱点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在微博上看到的往往是他人晒幸福的照片,社交媒体"让我们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感".
在这个段落里,作者引入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联结的能力,这是"即使在最黑暗时刻"也能保持韧性的能力,具备联结能力的思维方式是与孤立思维截然不同的,他们在"情绪低落时提醒自己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我感觉相同"、"当事情不顺时我会把困难视为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更愿意公开自己的挣扎,更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另一个是视自我为资源,联系到我们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用户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个人的经历与想法也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都应当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这也是收获幸福感的秘诀。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是现在很难再找到学生阶段那种静心读书的状态,特别是出版业发达的今天,一本书到手可能就看个3-5页觉得对了门路就愿意往下看,看不懂的就丢到一边,这也导致了有的作者故意迎合读者品味,尽拣些通俗的、意淫的内容来博取眼球,造成了书籍市场鱼龙混杂,拉低了读者的欣赏水准。回想求学的经历便应感到获取知识并不容易,觉得读得容易的、易于理解的或者是因为只读到了点皮毛,或者经过别人的深层次加工,这样获取的知识好比是暴发户拥有的财富,看过的书也只是看过而不是看懂,终究是得之易失之易,《自控力》是一本好书,接下来我还将继续品读。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
刘纬农
人就像弹簧,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变化,有了压力才有张力,你才会达到更高的高度,不然你的生活将是一池死水,激荡不起一点涟漪。
读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一句话:"改变思维模式,人生将发生180度的转变".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扭曲的,负价值的,就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因为负价值的意识会促使你去负价值的行动。和压力作朋友是就是改变人的一种固有思维模式,它是积极向上的,积极的心态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努力学习、追求目标的态度,进而去付诸行动。
要改变对压力有害的看法,事实上是压力对人是有促进作用的,它让人更有活力、更快乐、工作更高产。本书中多项调研结果证明了这点。作为一名普通的机关人员,要做的事情多且杂,虽然完成了交待的任务,但离领导的要求还远远不够。领导的高标准对自身是一种鞭笞,也是一种压力,它会让你变的更优秀。
压力是你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朋友。现在的社会对我们年轻人是不"友善"的,高房价、工作压力大、婚姻等问题困扰着许多年轻人。前些年还喊出了"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回到二三四线城市,找份稳定的工作,不要再挤着早晨5、6点的地铁赶着去上班。很多人回到了家乡,发现生活很安逸,没有了压力,反而受不了这种不"刺激"的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愿意回去吸北京霾、挤地铁、住太空舱。只因他们在大城市看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他们把这份压力变成他们通过前方的资源,激发出人的潜能。
回到了修水工作,碰不到大城市的高房价和空气等困扰,但是在组织部门工作,压力也是很大的。原来是专注于技术工作,对数字精准度负责,不要去考虑其它的,现在要求你学会十指弹钢琴,哪一样都不能差。在县关工委工作,老领导们都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工作上不能有一点马虎,他们都有着一双"火眼金睛",这种工作上的压力不言而喻,这种压力也是对个人韧性的一种考验。所以,没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只要我努力,积极向上正能量,碰到压力上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