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马云》读后感
- 2021-02-05 13:16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这就是马云》读后感
《这就是马云》读后感
苏达
关于写马云的书我是一直都想看的,我并不是想从马云的成长经历、创业经历中学习他的成功经验,马云的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意义....我们需要看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创业精神。
偶然看到了一本书是马云的助理-陈伟写的,而且是马云亲笔作序的就很感兴趣,觉得应该比较靠谱。于是买下来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
马云读《道德经》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马云读《道德经》、马云闭关密语、马云看的书、阿里巴巴文化,还有马云的演讲为何那么具有感染力。
先讲讲马云是怎么读《道德经》的,本书专门有一个部分是写的是马云如何读的《道德经》,陈伟说到马云的工作包里一直都会放着三五本书,其他的书换的都很快,唯有一本非常薄的《道德经》是常年都放在包里的。(之前看到一些消息说马云从不看书,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只是他的办公室里放的书不多)。
为什么是非常薄的一本? 因为马云不愿意看那些带有注释的,觉得那样会被注释影响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不得不说马云就是马云,他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方面的见解甚至比提出的那个人的还要深刻。马云有一次读《道德经》的突然的兴奋的对作者说:“哎呀!这哪是我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还有说过:“2000多年对一个人来说太久了,但对一个物种来说却是一刹那。2000年来知识大爆炸,但是智慧还是那些智慧,古人完全能够读懂今天的人心”。
我的书架里有一本很厚的《道德经》,是有注释的,也带有故事。我是不是也该买一本没有注释的,试着读一下 原味 的《道德经》,但《道德经》是读不完的。
读书即是读作者,再深了就是读自己。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一本新书要是读了五分钟还不能引起你的好奇和内心的喜悦你就可以扔掉这本书了”,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有些书里读不到自己的内心,有可能作者跟你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也有可能作者的水平就不如你,作者解读不到你的内心深处。
马云一直强调:“淘宝要不断创新,支付宝更要创新,千万不要把淘宝做成银行的模式。”
陈伟问马云:“银行建立和发展这么多年了,该创新的银行早都创新了,我们真的还能再创新吗?”
马云:“音符只有7个,而经典音乐作品有千千万万个,你怀疑过音乐家们还能写出新歌吗?”
创新是无止境的,手里的资源都一样的时候,有些人能建立起一个“帝国”,而有些人可能把仅有的那些资源都玩儿没了。
兴趣和哲学
马云曾经说过:“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佛也曾如你我般天真”。马云很小的时候他外婆经常会带着他去烧香拜佛,外婆和其他拜佛的人一样,拜佛的时候都是愿菩萨保佑全家平安、发财。而每次马云都会“纠正”外婆,说应该“保佑”菩萨们平安、快乐。他说:“如果菩萨自己都不快乐,还怎么保佑你呢,大家都有求于菩萨,而只有你为菩萨着想,那么菩萨最后会保佑谁呢?”
就像现在,马云就把每个中小企业看作是心中的“菩萨”。我们做企业也是一样,唯有你处处先为别人考虑的时候别人才会为你考虑,才会认可你。不论是客户、供应商、代理商、还是员工和股东。
我也经常去寺庙,也拜佛。但是我拜佛从来不会祈祷,只是单纯的拜佛,敬仰佛。我想,拜佛其实就是拜自己,是从喧哗的外部世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佛同在。
月真法师曾经是天台山一个寺庙的住持,他带马云和陈伟去过。他年轻时天台国清寺里留下的照片跟马云很像,所以马云经常开玩笑地对月真法师说:“其实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在外面帮你做商业,你在庙里替我修行。这样想的时候我心里踏实多了。”
月真法师说:“修行也并不一定非要在寺庙里,在哪里都行。”
而马云回答道:“当然!想通一半的人才会出家,全想通了就应该还俗‘普度众生’在庙里怎么整?出去帮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和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才是‘普度众生’。”
马云跟人谈事最喜欢去永福禅寺,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外面去哪里找如此幽静可供交流和思考的好地方? 第二,佛法里有很多哲学思想,与人探讨佛法比自己看书轻松的多,也有趣的多。
有些企业经营中的实际的问题,比如市场、管理的问题你可能在营销学和管理学中死活找不到答案,但是可能从佛法或哲学中就能轻松的找到答案。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不妨试试将问题带到其他领域寻找答案,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相通的。
2009年,阿里巴巴即将迎来十周年庆,马云想找个地方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一下10年间走过的路,再想想公司今后的方向。于是,陈伟陪马云去了一趟缙云山。
闭关的某天晚上马云突然跑出来对陈伟说:“我们去吃夜宵,我饿了”。
“不是还没结束吗?”陈伟差异的问。
“我自己觉得好了就好了。”马云说,“这几天,别人闭关,我是得安静。公司马上要10周年大庆了,这两天我把新商业文明想的更清晰了。”
在吃饭的时候马云说:“文明和智慧一样,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被唤醒的,其实它一直都存在,所以阿里巴巴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用已有的资本和信息的力量去唤醒新文明,并庇佑它壮大。”
那天晚上马云边吃边说了很多:
阿里巴巴前10年是从无到有,今后10年要从有到无,无处不在的“无”。
“电子商务”将来是无“电子”不“商务”。
所谓“功成身退”就是“身”可以退而“心”不能退。
这些思想,后来我们在阿里巴巴10周年大庆上马云的演讲中听到了。而这些都是马云一个人在山上“禁语”时的思考。
永不放弃
永不放弃,这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所有正在创业道路上或即将走上创业道路的人共同的大信念。马云跟陈伟说过,他唯一一次想放弃是在1997年。当时他在做“中国黄页”(chinapage.con),而生意正做的红火的时候,电信横插了一杠子,也做了一个黄页(chinesepage.com),一下子把水给搅浑了。之后发生了很多事,使得马云不得不与电信合作,而身在美国的他一时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一个星期天,情绪低落,举目无亲的马云走进了教堂。
牧师在做完祷告后,讲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丘吉尔,并朗诵了一段丘吉尔的演讲:
You ask ,what is our aim? I can answer in one word. It is victory . Victory at all cots-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s-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 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牧师演讲中充满激情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盯着马云。
马云后来说:“当时我觉得冥冥之中就好像是上帝派牧师来鼓励我,我觉得牧师就是在讲给我一个人听的。”
从那之后马云再也没有过放弃的念头,给别人签名的时候最多的就是:“永不放弃! ”
马云的另一句话更值得品味,“比起演讲者说的',听者接收的显得更重要。”其实马云的内心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只是在困难的时候需要鼓励而已。从表面上看那天是牧师鼓励了马云,而实际上是马云的内心捕捉到了牧师的话。
而我个人认为,“永不放弃”和“永不言弃”也是两回事,也许有些人嘴上抱怨了 流眼泪了 感到绝望了,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他可能“言弃”了,但没有“放弃”,也许他会短暂休整之后东山再起,也许他会另谋出路,但是他从未曾放弃过心中的那份“信念! ”
有些人也许整天嘴上挂着“永不放弃”,但是内心深处却从不敢全力以赴,一直给自己留着一条后路。他的“永不放弃”也许只是为了安慰他仅存的一点自尊,也许是为了他的面子,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坚强! ”。
高处不胜“霾”
如果说“高处不胜寒”是形容的人的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身边没有人能够读懂他,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而带来的极度的孤独感。
那么“高处不胜‘霾’”则形容的是人功成名就之后别人的另眼相看,嫉妒而带来的烦恼与痛苦。
有一天,一个朋友打电话陈伟,说:“马云进军的行业可真多啊! 现在连门窗也做了?”
陈伟:“没有啊! ”
他说:“那我们县城的一条街上全是某门窗的广告,上面都是马云的照片”
又有一次,马云和陈伟他们在上海开会,宾馆门口有人看到马云,兴奋的请马云跟他合影。
过了一会儿陈伟去洗手间,听到里面有人打电话:“我刚跟马云开完会,我把照片给你发过去给你看! ”
阿里一开始想在香港上市,可是一些媒体却开始攻击马云,认为推行合伙人制是为了摆脱董事局的控制,这不符合香港上市的规则。最后阿里决定去美国上市。
后来马云谈到上市规则时说:“规则是用来捍卫原则的,香港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开放、透明、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都市,这是原则。当规则已不适应原则时,需要改变的是规则,而不应该放弃原则去固守规则。”
对一个团队来说也一样,如果制度不够人性化,人就会潜规则制度,制度也是阶段性的,什么阶段就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制度不是为了限制人,而是应该激发人的积极性的。
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公司是完美的。
如果说好人是白马,坏人是黑马,那么这个世界上只有——斑马。
陈伟说到,马云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好在他是个抗击打能力极强的人,而且早有预见。早在上市半年前,他就跟高管们说:“越临近上市,负面消息会越多,像狂风暴雨一般。竞争对手会毫不客气的诽谤我们,也会毫不客气的指出我们的不足。我们要一边想象着他们愤怒扭曲的脸,一边心平气和的看看他们说些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马云。不迷信于马云,也不试图找出马云的不足。我们在看马云的演讲,觉得很多话都说到了你心里,以为你读懂了马云,但,也许是马云读懂了我们每个人。
—— 苏达
20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