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寻根溯源
- 2021-02-04 20:19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乡土中国》读后感:寻根溯源
寻根溯源
——《乡土中国》读后感
壶关局 宋超
《乡土中国》是一本剖析四十年代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态现象的研究著作。横跨半个世纪,本书中的观点放在我出生的九十年代乡村的风土人情同样适合不过。乡村,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城市,也因着上学的缘故辗转生活过,所以我对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生态现象的明显差异深有体会,也能感受到二者血脉相连的关系。在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里,两种社会生态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是寻根论理,特别是对“乡土社会”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进行的合理诠释。
全书共有十四个章节,深入浅出地把乡土社会学晦涩难懂的定义请下了神坛,整本书平易近人而耐人寻味。在这里,我们可以思考到如何更好地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探寻我国自古而来“己”为核心辐射的差序格局如何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何中国社会的男女有别是仅次于等级森严的第二个社会壁垒;如何权衡情礼法,更和谐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文字下乡看教育。近三十年来,小学教育五年制变为六年制,文理两科分分合合,教育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迷茫停滞的阶段。而在乡村,从村村有小学,镇镇有中学到现在尽数荒废,如今农村家庭需要举全家之力送孩子去县区读书。费老在文字下乡章节中谈到乡村教育,最后总结说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而如今,知识改变命运理念深入乡村,然而求学远、成本高、回报难三座大山高高屹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教育脱贫,值得深思。
差序格局看公私。在读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里说道国民劣根性之一自私的特点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作者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然而,何为“自”如何“私”的根在本书中篇论述的我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可见一斑。差序格局即以“已”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层层水纹般的社会结构,并且大小不一,伸缩变幻。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群己的界限是相对的,方向一变,则公和私也随着变化,因此在我国历史上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男女有别看两性。有人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因为男和女在认知上千差万别,其实,永远划分着男女界线的是生理差别。本书中写到,在乡土社会的发展中,中国的家庭是以“父”系扩大的,已结婚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外家人,所以,在家庭这个传承性的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为了配轴,夫妇之间感情故而随之淡漠。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去发展,“男”“女”成为最敏感最忌讳的话题。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男女俩性心理差异、男女相处之道的书籍和节目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夫妇逐渐成为了主轴,譬如在外事访问和重大国际活动上我们的领袖及其夫人均是共同出面,而这便是中国男女关系走向黄金时代的好现象。
无讼礼治看法治。乡土社会既非人治,也非法治,可以说最确切是礼治。礼是地方传统规矩,是祖祖代代逢事首要选择的方式,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所以十里八乡的纠纷,乡里百姓首先会选择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明辨,而讼师则是最不讨喜的人。因为依着现行法去判决,时常与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当前,《小郭跑腿》、《金牌调解》等节目在百姓中很受欢迎,因为老百姓始终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是否合乎法并不太紧要。“法”对于普通人仍是很高冷。
总的来说,个人觉得“乡土社会”主要在于情感和伦理,“现代社会”主要体现自由和规则,这也是未来的潮流趋势。我国的“现代社会”有独特的成长背景,有自己特有的“土气”。希望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寻根溯源、标本兼顾、科学健康、和谐发展。
——后记:木宝在写读后感时倍感艰难,《乡土中国》博大精深,自己但得一二便庆幸万分,又将与书友分享便十分惶恐见笑于大方,故而推荐书友们阅读原书,方能体会到原汁原味,希望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感悟,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