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班学员《实践论》读后感
- 2021-02-04 10:46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党校班学员《实践论》读后感
党校班学员《实践论》读后感
作者:唐大伟
核工业党校第60期党校班学员
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副总经理
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一文,发表于1937年7月,主要阐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实践论》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二、《实践论》的丰富内涵
《实践论》开明宗义,首先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人类从了解自然现象开始,了解自然界的性质、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生产活动中人和人的关系。由于生产活动就必然产生了阶级,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在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阶级属性,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存,人们的思想无不打着阶级的烙印。
同时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无不源自于实践。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的过程。在英国第一次工业大革命之后,大机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资本急剧、野蛮地扩张产生了资本主义,随之产生了资产阶级即剥削阶级,与之相对应的是广大的被剥削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要实现当家做主,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员代表的就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
认识到阶级属性后要明确阶级使命,以及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都是说明实践的重要性,“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主席用朴素的`语言,阐述着深刻的道理,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到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残忍性,看到帝国主义内外部的各种矛盾,号召人们通过战争学习战争。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避免空谈,避免脱离实际,理论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有思想、有理论、有计划、有方案,要反对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毛主席的《实践论》一文,如及时雨一般滋润着每一名共产党员,在统一战线刚刚建立之时,及时指出了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复杂性,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只要共产党人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粉碎国民党的反共、限共、溶共政策的阴谋,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实践论》的历史意义
《实践论》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抗日战争的战略和策略以及战争问题上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重大而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武装和指引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民族的抗战热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才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惊天动地的伟业,成为决定日本法西斯失败命运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现阶段,重新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有着历史传承意义和现实意义。便于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四风”的危害,充分认识反腐败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对腐败分子铁拳出击,重拳打击。同时也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即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不断的通过认识、实践改变我们所面临的工作难题,实现改造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