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 2021-02-03 10:01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爱和自由读后感8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和自由读后感1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这些经验,孩子可能一到考试就担心,担心考差就会遭到父母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这样的孩子还能学好吗?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 ,与他分析原因,告诉他,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会自卑,也得到了自由。
爱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无止息的等待。一位教师或家长如果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一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的,更会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生活。
爱和自由读后感2今天收到了一份欧阳老师给我的,关于一位家长在看过《爱和自由》这本书以后写的读后感。读罢我深受感动。虽然我还没有看过《爱和自由》这本书,但我已从这位妈妈的文字中感受到额,作为一个家庭,特别是作为家长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的重要性。同时,我也从这位母亲发自内心的深刻感受中,意识到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的诸多不正确的方式,对孩子所造成的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
新的学期,我把孩子送到了新的学校,虽然学校离家很远,我也没法天天看到孩子,也不能在孩子身边唠唠叨叨地嘘寒问暖。但是我的内心已经意识到了:我必须这么做。因为我已经从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再不让他学会独立,可能会耽误了他一辈子,也必将成为我一生的遗憾。
我总认为: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好好的,让他衣食无忧,只管学习,其他什么不用管。这就是母爱最好的体现。可是我错了:每次出差我都会心神不宁,怕他衣服穿少了,书包整理好了吗?洗完头,头发吹干了吗?凡此种种,唉!就是因为平时对孩子的照顾太多,以至于孩子这么大了还像个六七岁的孩子。自己也总觉得他怎么老是长不大,却没有发现时自己错误的放回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人。
“爱的同时也包括了自由,没有自由的爱,也不能称其为爱”。看到这句话,我也思绪万千。是啊,想想他这么大了,除了读书,我们到他到外面走走的时间太少太少。有时候,甚至他想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的自由都会被我剥夺。我和他爸爸平时工作很忙,等到节假日只想在家休息,一点也不想动。我没有想到:孩子在这个阶段正是要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应该多带他出去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让他的心情能够彻底放松下来,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平时我们和孩子沟通的太少,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意识去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不许怎么做。却不会想到我应该在告诉孩子我的想法的同时,也听听他的想法,并通过沟通来得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满意的答案。这样一来,孩子开心,自己也开心。否则,孩子会认为他只有接受的份,再也不想说出自己的看法。是我剥夺了他表达自己心声的看法的机会,同时,还葬送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虽然和欧阳老师才接触了两次,但是从她的谈话中,我能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回头想想,老师才接触了孩子两三天,却已经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很透彻。而我和孩子天天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却还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以至于现在孩子的问题严重了,我才开始着急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并没有正确地爱孩子,关心孩子,而对孩子而言,他也没有被真正地爱过。想想真是惭愧,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幸运的是,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来到新的学校,来到了西外这个大家庭。同时,他也幸运地成为了欧阳老师的学生。我相信:我的孩子有救了。从现在开始,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反省自己,好好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从中汲取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和经验。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我想只要我有心去做,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真正感觉到:他拥有爱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爱和自由读后感3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爱和自由读后感4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非常的无力也非常的无奈。现在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赖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己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爱和自由读后感5《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她曾经说过“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务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如今,我已经是一位幼儿教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自己,我该怎么让幼儿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但是我爱他们,爱的那样深切,爱的那样无奈,更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人来面对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知道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但是在爱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更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她说无人打扰的儿童是作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而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破坏,发泄自己。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赖于自己的断定,那不守纪的现象就变成偶然的现象了。
但是在我们的国家中,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原来爱和自由真的可以并存,而且非常重要。爱和自由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学的更有趣,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作为教师,让孩子学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学习还不如不学。现在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我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每一天。
爱和自由读后感6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不好的感觉。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爱和自由读后感7《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她以往说过“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务本质的本事,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我……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构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我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我的生活,并为自我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如今,我已经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齐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自我,我该怎样让儿童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可是我爱他们,爱的那样深切,爱的那样无奈,更让我不明白该如何来应对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明白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可是在爱和自由中,我不明白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可是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她说无人打扰的儿童是作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姿态。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并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破坏,发泄自我。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靠于自我的断定,那些不守纪的现象就变成偶然的现象了。可是在我们的国家中,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原先爱和自由真的能够并存,并且十分重要。爱和自由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的更趣味,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作为教师,让孩子学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学习还不如不学。此刻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我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每一天。
爱和自由读后感8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教师,可是看完孙瑞雪教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本事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可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所以我们处处细心,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教师的吧,教师是为你们好,教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仅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应当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很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教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仅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仅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所以我们更应当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应当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教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欢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