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书店风雨70年

  2000年,王府井书店重张开业,上万名读者在书店门前。

  2021年,王府井书店建店70周年。在全国新华书店体系中,与共和国同龄的王府井书店,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国有综合性图书门市店,王府井书店从1949年2月10日在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立足至今,始终以直接为读者和公众及机关供应图书等各类精神食粮为己任,在金街默默播撒书香,传播先进文化,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店”。历经70年的磨砺,早已蜚声中外的王府井书店以书业老字号独特的内在品质和魅力,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她不仅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更是新中国出版发行业几十年发展历程的见证和缩影。

  红色基因

  70年前,北平和平解放,新华书店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紧跟着共和国的脚步进驻北平。

  1949年1月31日,浸泡着硝烟与桑沧的北平和平解放。七天后,徐迈进、万启盈、卢鸣谷、王钊以军管会代表身份,受命率东北书店、华北新华书店总店派出的专员,接管国民党的正中书局北平分局、独立出版社、中国文化服务社北平分社及其所属印刷厂。

  随后,卢鸣谷等人带领东北书店小分队工作人员,经过三昼夜奋战,于2月10日成立北平新华书店第一门市部,在京城最繁华的王府井奏响了新生命的乐章,从此开启了“金街有书香,文化润京华”的历史征程。

  1949年9月,第一批由莫斯科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列宁主义问题》《斯大林传》等中文版图书沿着铁路来到北京,赶在开国大典前与读者见面。书店火速调配人力,分批去火车站提货。尹世昌便是其中一员。在他印象中,这批图书用道林纸印刷,分量很重,1个麻袋大约有80本书,扛起来特别沉,装满1辆卡车后,大家都筋疲力尽。最终,这批中文精装本如期上架。

  风雨历程

  建店70年来,王府井书店先后经历了三次扩建。

  1950年,由简陋的门市部迁入一栋四层楼房,经营面积进一步扩大,以品种最多,贮量最丰富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书店。

  1970年4月22日,王府井书店第二次扩张后的图书大楼正式营业。大楼总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主要经营社科、文教、文学艺术、科技、图片画册、少儿读物等各类图书。扩建后的王府井书店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化“粮店”,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勇立潮头,在全国率先全面开架售书,设立图书专架,成为播撒知识的“摇篮”。1978年,王府井书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着蓬勃生机,“书店一开门,读者排大队”,成了王府井大街一景。国家动用储备纸紧急重印《子夜》《家》《春》《秋》《悲惨世界》《哈姆雷特》《一千零一夜》等35种中外文学名著,读者对图书渴求的热情,令当时的书店员工终生难忘。“那会儿读者看书买书,还是营业员从玻璃柜台往外拿。每天一开店,里三层外三层的读者就涌进来,有时柜台玻璃都被人流挤碎。”在王府井书店工作了40年的楼层经理艾康明,回忆起当年书店人潮汹涌的情景感慨万千。为方便读者阅读和选购,王府井书店在1983年改成开架售书,但是有的书根本来不及上架。有一次,书刚运到大门口就被读者围住了,艾康明和同事索性在大门口卖起书来,一人找书一人收钱,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王府井大街成为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面临整体改造。黄金地段是否还保留文化企业,曾经难以取舍。

  1994年11月13日,王府井书店搬迁前的最后一个营业日,全店职工在门前列队,向读者挥泪告别。

  数以万计的读者闻讯赶来,感谢书店在过去45年间向公众奉献了20亿册图书。“王府井书店,我们心中的圣地。”“我们的好朋友,希望早日和你再见!”这一天,王府井书店送走最后一位读者时,时针已指向夜里十点。

  2000年,为了配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市政府决定将王府井书店建成文化地标,书店于9月26日重新开张,一座1.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书城回归读者的生活。

  不忘初心

  70年来,王府井书店始终不忘倡导阅读、传播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初心,创造了新华书店无数个“第一”:首家实行开架售书,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选购图书;率先和国内所有出版社建立特约经销关系,成为第一家开设特约门市部的书店;首创新书首发、签售等文化阅读活动,引领了实体书店社会服务新潮流;创新性开设读者热线服务,增加热线送书业务,等等。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