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 2021-03-13 14:51
- 经典名言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先哲论读书及对今天的启示
■王争亚
中华民族历来是个热爱读书的民族。千百年来,众多的圣人先哲、仁人志士留下了无数关于赞誉诗书、博览群书、发奋读书的名言佳话。
挚爱读书,一生受益无穷
古人把读书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对待读书的态度也特别郑重其事:春晨秋暮,花朝月夕;明窗净几,沐浴更衣;净手焚香,正襟危坐;轻捧书卷,虔敬诵读。在古人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净化灵魂的修行,一种向书籍致敬的庄严仪式。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宋代文人翁森在他《四时读书乐》中的“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无穷”两句诗,同样也表达了读书使人受益且乐趣无穷的思想内容。明人于谦有诗曰: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把诗书比作多情的故人,比喻浪漫且富有诗意,可谓爱书几近痴迷。书籍既为故人,那么读书即是与故人促膝长谈,倾心交流。青灯黄卷,如对故人;悲喜与共,款曲相通;思接千载,神游万里;朝夕相处,忧乐相伴。
南宋诗人郑思肖写自己在报国寺的隐居生活,只用了寥寥十一个字:“布衣暖,菜羹香,读书滋味长。”一个“长”字,让人回味无穷。宋代两位可以相提并论的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和朱淑真分别写有一首读书的小诗,李清照的诗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描写的是作者读书赏雨的场景;朱淑真《秋夜牵情》诗中“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的诗句,描写的是诗人沐浴春风在南窗下孜孜苦读的瞬间,这两句诗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柔细腻,平淡怡情,反映了两位女诗人细腻清婉的笔触和热爱读书的优雅情致。古人历来认为人的气质需要书的滋养,正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方能“达礼”。古人这些读书观,对于当今社会乃至每个人的修身养性而言依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古代的大师学者以为,文章诗词为静态之物,阅读者为动态之人,阅读者依自己的品格、学识和境界来认识理解文章诗赋,久而久之便可养成浩然之正气,高远之境界。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阅读,一种养心的阅读,甚至成为一种成功的阅读。
博览群书,方能学识广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中贮存书万卷”,是古代先贤们不懈的追求。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酷爱藏书、读书,即便在受到朝廷迫害,被贬谪伊犁,临行前还赋诗云:“纵是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精神追求!
古人向来认为,要想获取广博的知识,必须要“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或许正是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切感受,诗人们才会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的豪迈誓言,也才会对世人发出“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的谆谆劝勉。古人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杜甫“下笔如有神”的功底笔力无疑缘于他“读书破万卷”的决心毅力。清人张问陶“留得累人身外物,半肩行李半肩书”的诗句,既是古时一介书生的辛酸自嘲,更是作者热爱读书、精神富有的真实写照。
其实,读书就是一种生活状态,就是学习。而读书学习绝不能满足一阵子,必须坚持一辈子。西汉文学家刘向有诗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一段话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强调了终身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古代先哲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虽跨越时空两千余年,至今仍极具教育意义,且永远不会过时。
读书求知,必须狠下苦功
古人深知读书须勤奋刻苦的道理,故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负薪挂角”的典故。唐代诗人颜真卿在其《劝学》一诗中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句一方面反映了读书人起早贪黑、秉烛夜读的清苦,另一方面亦以苦口婆心的口吻劝诫年轻人,莫要错失读书的大好时光。元代张翥笔下的“矮窗小户寒不倒,一炉香火四围书”,描写的则是古人在滴水成冰的冬夜里不惧严寒,孜孜苦读的场景;正因为读书郎“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的痴迷苦读,才惹来了“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袁枚《寒夜》)的愤懑和抱怨。